两性的性别认知差距在扩大吗?

本文转自微信公共号 缪斯女士 撰文:李家兴/钱岳写在前面
近期的新闻热点让不少有识之士禁不住哀叹性别平等出现了倒退:包丽之死、鲍毓明性侵养女、Papi酱孩子姓氏争议、离婚冷静期、对孔雀公主杨丽萍的高赞嘲讽……在争取基本平等权利的道路上 , 女性走得坎坷而艰难 。 围绕热点事件 , 无论是当事人的争议性选择还是围观群众的反应 , 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个人潜在的性别意识 。1.不均衡的性别革命与性别本质主义随着性别不平等的持续存在 ,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性别革命的停滞 ,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反思 , 不能再将性别意识作为一个笼统的单一概念 , 性别意识具有多个维度 。 例如 ,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纽约大学教授)Paula England在她2010年的一篇论文里提出了“不均衡的性别革命”(uneven gender revolution)的概念 , 反映了她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性别系统变化的观察 。 她发现性别系统的变化是不均衡的 , 某些领域和人群受到的影响更大 。 比如 , 在工作领域的性别平等进程比家庭领域的平等进程步伐更快 。 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就是 , 女性劳动参与率增加、收入提升 , 但女性仍承担大部分的家务 , 社会对男性“赚钱养家”的期待也根深蒂固 。造成家庭领域性别革命停滞和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性别本质主义(gender essentialism) 。 性别本质主义强调性别间的差异是先天的 , 男女的能力和兴趣有根本差异 , 女性天生是更好的照料者人选 , 家庭领域的不合理分工往往还会被美化为个体的自主选择 。 比如 , 现在很多年轻女性会说:“我是主动退出职场 , 成为全职妈妈的 。 ”另一方面 , 随着机会公平的概念深入人心 , 在工作、教育等公共领域的性别不平等障碍更容易被清除 。 这也是为什么 , 如果我们看到在考试、面试中 , 如果对女性的录用标准比男性更高 , 微博上常常有一片讨伐的声音 。两性的性别认知差距在扩大吗?
2.中国社会的公私领域分离与性别平等以上海大学计迎春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使用领域分离(separating sphere)框架 , 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性别平等进程的多维性 。 改革开放以来 , 单位系统的解体和性别话语的转向 , 使得社会主义时期遗留的私领域矛盾更为突出 , 家庭照料责任全部落到了女性肩上 。 而社会主义时期自上而下的性别平等运动 , 使得女性参与劳动的形象深入人心 。 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强化了机会平等和个人主义等概念 , 中国人对公共领域的性别平等具有较高接受度 。中国社会分离的性别规范也随处可见 。 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长期居于高位 , 女性在教育领域逐渐追平甚至赶超男性 , 但女性仍旧被期待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 。 在少子化时代 , “培养完美小孩”话语的流行进一步加重了女性的养育负担 , 使得女性面临着更为尖锐的工作家庭冲突 。 正应着那句歌词 , “世界男人称王 , 女人却什么都扛” 。 男性在女性“崛起”的威胁下 , 似乎防御性地变得更为保守了 。 每有“丧偶式育儿”、“巨婴式老公”的讨论一出 , 总是能引发潮水般的共鸣 。两性的性别认知差距在扩大吗?
两性的性别认知差距在扩大吗?。▲来源:www.pexels.com
3.你和伴侣“三观一致”吗?已有研究支持了不同领域的性别意识变化的不均衡性 , 但鲜有研究分析不同性别意识领域间的差距在扩大还是缩小?性别差距在不同维度的表现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怎样?其潜在原因是什么?我们使用中国综合调查2010、2012、2013和2015年的数据 , 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我们考察两个性别意识指标 , 分别指代个体对工作和家庭的不同态度 。1.代表工作领域的指标为“在经济不景气时 , 应该先解雇女性员工”;2.代表家庭领域的指标为“男人以事业为重 , 女人以家庭为重” 。我们分别考察50后、60后、70后、80后和90后对这两个性别维度的支持程度 。 从1-5分 , 得分越高 , 代表大家对性别平等越支持 。 从图1和图2的均值结果来看 , 在两个维度中 , 男女的性别意识得分都在年轻的同期群中得分更高 , 意味着年轻人的性别意识更为平等 。 不同同期群和性别对工作领域平等的支持度普遍高于家庭领域 , 且家庭领域性别差距的增长幅度似乎更大 。两性的性别认知差距在扩大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