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技术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恐惧史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技术发展史 , 就是一部人类的恐惧史
本文插图
文 / 苏伦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体验:
闲来无事 , 打开一个新闻资讯或短视频App , 上翻下翻 , 刷来刷去也都不觉得腻烦 。 因为App所推送的 , 不管是资讯还是视频 , 都是你感兴趣的内容 。
在其背后发挥作用的 , 其实就是“推荐算法” 。 算法根据过往收集的用户信息偏好、社交关系以及数据标签 , 通过协同过滤等方式 , 向你推荐高度匹配的个性化内容 。
比如你关注体育 , 那信息列表里肯定充斥着与体育相关的信息;你爱好历史 , 信息列表里也都会是历史文化类的资讯 。
与此同时 , 算法认定的你不感兴趣的内容 , 就被过滤掉了 。
这本来是提升分发效率的一项举措 。 但也有人担心:如果只推送我感兴趣的内容、赞同的观点 , 那会不会导致我的视野狭窄、封闭?
本文插图
这种怀疑有一定道理 , 并且支持者不在少数 。 “信息茧房”这样的理论就在这一背景下兴起 , 并得到了来自学界与大众层面的认可 。
这一理论由美国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 , 指的是信息体系个人化所导致的信息封闭的后果:
当个体只关注自我选择的或能够愉悦自身的内容 , 而减少对其他信息的接触 , 久而久之 , 便会像蚕一样逐渐禁锢于自我编织的“茧房 ”之中 。
这一理论是在Web1.0时代被提出 , 用以描述信息“偏食”所带来的风险 。 随着算法推荐在当下成为一种主流的内容分发机制 , 其原理确实有可能带来信息接收窄化、信息结构失衡等风险 。
于是 , “信息茧房”这一理论也自然而然地被挪用在算法推荐的内容分发机制之上 , 并逐渐成为后者的“原罪” 。
这个理论经过媒体报道、口口相传 , 俨然成为了定理 , 许多人将它奉为圭臬 。 根据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 , 在有关“智媒风险”的调查中 , “信息茧房”效应最受关注:
据受访者对26个题项的回答显示 , “信息茧房”的担忧得分值最高 , 超越“隐私安全”和“人文价值” , 并且在全年龄层的关注度也处于最高 。
可以说 , “信息茧房”已经成为各方主体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 。
“信息茧房”是一个伪概念
身处在这个概念横飞的时代 , 有太多概念支配我们的思想与生活 , 因其口口相传 , 我们便无暇理会其合理性 。
同样 , 尽管“信息茧房”如此盛行 , 我们熟稔于使用 , 却未曾停下来思考:这个理论真的有意义吗?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
严格来说 , 这个理论在学术界并未得到任何实证依据的支撑 , 相反 , 还有大量的反面依据 。
2016年 , Seth Flaxman等学者进行了一项很有代表性的实验 。 研究人员选择了5万名参与者 , 要求他们报告自己最近阅读、观看或收听的新闻媒体 , 同时通过电子手段直接监测和记录他们的实际新闻消费行为 , 包括网页浏览历史等 。
本文插图
通过两项数据的对比 , 研究发现 , 人们实际的媒体消费比他们自己想象的更具有多样性 。 也就是说 , 人们只是自以为陷入了信息封闭的境地之中 , 所谓茧房效应根本不存在 。
其实 , 从逻辑判断的角度就能发现 , 这个理论根本站不住脚 。
要知道 , 网络并非信息无菌室 , 我们不太可能只垂青某一个信息端口 , 而是会从不同的端口来汲取信息 。 在算法推荐类的资讯App之外 , 我们大可通过公号、微博、编辑推荐类的App来拓宽信息渠道 , 避免单一化 。
推荐阅读
- 婚咨师雨宸|好好的怎么就分手了?是你忽略了这些重要信息!
- 山东卫生新闻网|平度市人民医院 | 三维重建技术精准助力肺部微创手术
- 财星|命理角度如何看一个人的财富信息
- 汽车|iX3发布便成行业标杆 解析宝马第五代eDrive技术
- 文创前沿|【文创前沿】古建筑修缮修复过程中的新技术
- 汽车知识|被称“豪华版昂科威”?别克昂科威S多项信息公布,你心动了吗?
- |维士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交流
- 烹饪|香蕉抽蕾前后的管理技术
- 维士数字饮食|维士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交流
- kkkiyomiGD|肺癌筛查又有新技术!放射药物、AI辅助、滴血验癌,希望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