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公子|汉武帝却为何拒绝封赏他?,揭秘漠北之战:卫青成功击溃单于主力( 三 )


很遗憾 , 我个人坚持认为那更有可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 因为就在伊稚斜单于逃离漠北战场 , 与部下失联的那段时间里 , 匈奴人其实已经为战争的最坏结果——单于阵亡做好了善后准备 。 《史记》载:
单于之遁走 , 其兵往往与汉兵相乱而随单于 。 单于久不与其大众相得 , 其右谷蠡王以为单于死 , 乃自立为单于 。 真单于复得其众 , 而右谷蠡王乃去其单于号 , 复为右谷蠡王 。
——《史记·匈奴列传》
伊稚斜单于一旦被俘或被击毙 , 右谷蠡王马上就会接掌匈奴的最高权力 。 国家不会因为单于一人之故而出现权力真空 。 一旦新单于继位 , 匈奴最有可能的选择不是投降汉朝 , 而是像1449年土木堡之变时的明朝那样与继续敌国周旋对抗 。 纵然孝武帝抓住了伊稚斜单于这张王牌 , 他也很难利用这张王牌驯服全体匈奴人 。 所以卫青误走单于的这个小小事件根本不足以改变汉匈两国的基本战略态势 。
设使卫青在战场上击毙了伊稚斜单于 , 情况甚至还会变得更糟糕——倔强的匈奴人很可能因为单于的血仇而对汉朝发动更加疯狂的报复 。 “虏南越之君 , 系单于之颈”(《梁书·江淹传》) , 尽管这两句话流传后世 , 已经成了文人墨客形容雄心壮志的口头禅 , 但南越和匈奴在历史上的真实地位其实不可相提并论 。
南越的开国之君尉佗本来就是出身中原汉族的秦朝故吏 。 他能仰仗大汉天子的余泽 , 做一个偏安的外藩之主已经是大喜过望了 。 但匈奴却不同 。 自冒顿单于在位之时 , 这个崛起于北方的草原政权就开始东征西讨 , 逐步奠定了自己作为北方第一强国的地位 。
破东胡 , 走月氏 , 奄有大漠南北 , 进而绥服整个西域 , 匈奴在这个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征服过程中养成了浓烈而顽强的大国情结 , 绝不可能因为一次战争的失败便被轻易粉粹 。 这也是为什么伊稚斜单于和乌维单于父子一再拒绝向汉朝称藩纳贡的根本原因 。
晋公子|汉武帝却为何拒绝封赏他?,揭秘漠北之战:卫青成功击溃单于主力
文章图片
晋公子|汉武帝却为何拒绝封赏他?,揭秘漠北之战:卫青成功击溃单于主力
文章图片
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这样 , 国民心态的调整往往滞后于国力的升降变化 。 就算匈奴帝国已经江河日下 , 匈奴人的架子却还要拼命端着 , 不肯轻易放低姿态 。
公元前108年 , 汉朝向东征服了秽貉与朝鲜 , 又在西方新设酒泉郡以隔绝匈奴同西羌的联络 。 西域诸国中 , 月氏、大夏先后接受了汉朝的遣使通好 , 而乌孙的步子则迈得更大——乌孙王已经迎娶大汉公主 , 与汉朝建立起和亲之谊了!
眼看自己曾经的盟友一个接一个地被汉朝分化出去 , 自己从前在西域主导的一整套国际秩序在汉朝外交攻势的冲击下支离破碎 , 虚弱的匈奴帝国心有不甘 , 却又无力反制 。 但即便已经被压迫到了这个地步 , 面对孝武帝第三次提出的称藩要求 , 乌维单于仍然干脆地表示了拒绝:
是岁 , 翕侯信死 , 汉用事者以匈奴为已弱 , 可臣从也 。 杨信为人刚直屈强 , 素非贵臣 , 单于不亲 。 单于欲召入 , 不肯去节 , 单于乃坐穹庐外见杨信 。
杨信既见单于 , 说曰:“即欲和亲 , 以单于太子为质于汉 。 ”单于曰:“非故约 。 故约 , 汉常遣翁主 , 给缯絮食物有品 , 以和亲 , 而匈奴亦不扰边 。 今乃欲反古 , 令吾太子为质 , 无几矣 。 ”
——《史记·匈奴列传》
“从来只有大汉公主带着丰厚的陪嫁远适匈奴 , 哪儿有匈奴太子入汉朝为质的道理?!”乌维单于这番掷地有声的话正好为漠北之战中的卫青正名:不是卫青放跑单于的战场疏漏累得孝武帝绥服匈奴的宏图远略迟迟不能实现 , 而是迫降匈奴这个战略目标的设定本来就不切实际 。
秦始皇曾是那样的好大喜功 , 但即便是他也不曾奢望过臣服匈奴 , 只是命令蒙恬将匈奴人逐往漠北 , 然后扎紧自家的篱笆 , 防止这帮流寇卷土重来也就算了 。 可孝武帝明明已经通过漠北之战达成了这个目的 , 却仍不愿就此罢手 , 让已经被汉匈战争拖得精疲力竭的国家和人民获得喘息之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