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培养拔尖人才需要宽容失败甚至“不计成本”( 二 )


然而在探索中 , 他渐渐发现 , 相较于人工智能的应用研究 , 底层的基础工作他更感兴趣 。 于是 , 他迅速调转方向 , 开始人工智能云端预测的研究 , 又在机器学习领域顶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加速自然语言处理神经网络的研究 。
然而 , 时日不多 , 吴章昊发现密码学也非他的兴趣所在 , 高效神经网络却使他兴奋不已 , 他再一次转向 , 从头学习自然语言处理 , 渴望让人工智能高效地在智能设备上理解人类语言 。 短短半年 , 他的研究成果产生了两篇论文并再次发表于人工智能顶级会议 。 短短三年 , 他换了三次方向 , 这固然有他的坚定追求 , 也需要学校和学院以及导师的支持 。 任何理由都不应该成为阻挡学生追求自己研究兴趣的障碍 。
给学生创设空间鼓励学科交叉 , 才可能激发创新思维
当前世界局势下 , 人类发展和国家振兴都面临诸多挑战 , 而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取决于如何应对科技革命的挑战:各种新兴技术出人意料地集中突破 , 发展速度呈现指数级增长 , 并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不断融合 。
那么 , 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
未来的创新人才必须打破只会用因果关系去分析规律、创造知识的思维方式 。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能从海量、多维、完备的大数据信息里发掘关联关系、创造新知识 。
这需要我们的老师不仅有这样的意识 , 还得在实践中传递给学生 。 大一新生刚入学时 , 明星教师陈克应就告诉大家“其他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可能会给你所研究的项目带来启发” 。 2015级致远工科荣誉计划、钱学森班机械工程专业学生苟铭浩把这句话听进去了 。
他积极参与各种交叉荣誉实验 , 从污水处理到脑电测试 , 从智能小车到电路设计 。 丰富多彩的实验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 也大大拓展了他的视野 。
从大二开始 , 苟铭浩在朱向阳教授的生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开始进行有关机器人的科研 。 在这一过程中 , 他逐渐接触到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 , 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于是他修读了计算机应用二专 , 从数据结构到计算机组成 , 从操作系统到计算机网络 。 这些课程让他越来越热爱这个领域 , “最让我着迷的就是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组成课程中那些巧妙的设计 。 网络协议和计算机硬件的设计者通过不断探索 , 不断总结一次又一次地将网络性能和计算机硬件性能进行提升 。 这些一连串的努力让我感到了人类智慧的力量” 。
因为交叉 , 他将学到的算法相关知识运用在惯性传感器数据的处理之中;将计算机网络中通信的知识用于处理单片机与传感器的通信,成功解决了科研项目中遇到的问题 , 毕业前便以第一作者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 并发表国际会议论文一篇 。
宽容才能发掘学生的无限潜能 , 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好奇心强、勤奋、探索、独立是拔尖人才的主要特征 , 他们一般在知识、能力、人格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能达到很高水平 。 因此 , “好奇心驱动”的拔尖人才培养就是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 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和探索行为 , 但是 , 这需要宽容的氛围 。
2015级工科荣誉计划学生项冲大二时加入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实验室(NSEC Lab) , 一进入实验室 , 朱浩瑾教授就告诉他 , 要保持独特性 , 要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生活 , 以独特的方式去改变世界 。 因此 , 每当研究项目碰到困难时 , 项冲总是尝试提出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 。 即便有时候看似不太可行 , 朱浩瑾也会鼓励他去试试 。 因此 , 项冲散步、吃饭、睡觉的时候都会因为突然产生的新想法而匆匆地打开电脑验证 。 多少次 , 他的想法都被证明无效 , 但是宽容的氛围 , 让他从未气馁 , 下一秒 , 新的想法又诞生了 。 提出设想、验证失败、再次提出设想 , 如此循环往复 。 选择一条独特的科研路 , 必然会面临失败的风险 , 唯有坚持才能突破万难 , 走向成功 。 2019年 , 他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的论文被IEEE CVPR接收 。 这是第一篇研究三维点云数据的对抗性样本生成算法的论文 , 填补了对抗性机器学习在三维视觉的研究空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