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证经济的模型与实践( 二 )


第二 , 以太坊区块链引入了比比特币脚本更为高级的智能合约编程语言 。 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在《以太坊白皮书》中说 , 比特币脚本有四大不足即缺少图灵完备性、价值盲、缺少状态、区块链盲 , 而以太坊的智能合约语言改变了这每一点 。 另外 , 在其网络中 , 比特币没有特定的用途 , 而以太币则用来支付执行计算需要支付的所谓燃料费(gas) 。
有了智能合约编程语言之后 , 我们可以对以太币进行复杂的计算与操作 。 但变化没有停在这里 , 进一步变化就带来了与原生代币不同的链上通证 。 在以太坊上通过编写智能合约 , 我们可以理论上创建无数种通证 , 而非像之前一个区块链网络仅有一个原生代币 。 其实正如这里的用法 , 我们已经将通证作为更大的概念 , 它已涵盖了原生代币 。
在以太坊上 , 通过编写智能合约我们可生成两大类通证——可互换(fungible token)通证与不可互换通证(non-fungible token) 。现在 , 业界已经形成了这两大类通证对应的编程接口标准 , 即它的参数、函数与消息等行为定义 , 虽然它们较为技术性 , 但仍值得了解:

  • 可互换通证ERC20:用一个内部表格来记录每个持有人的通证数量 。 通证与持有人之间的关系是:ERC20: mapping(address => uint256) balances , 每个地址(即持有人)有其对应的代币数量 。
  • 不可互换通证ERC721:用一个内部表格来记录每个不可互换通证对应的持有人 。 通证与持有人之间的关系是:REC721: mapping(uint256 =>address) deedOwner , 每个不可互换通证的ID有与其对应的一个地址(即持有人) 。
在由Consensys、埃森哲、IBM、安永、企业以太坊协会等支持的通证分类标准(Token Taxonomy Framework)中 , 它的主分类亦是以否可互换来区分的 , 分成可互换、不可互换、混合三大类 。
至此 , 用区块链上的价值表示物即通证来表示经济生活中的凭证的核心功能就已经完成了演化 。 原生代币在链上天然地有价值 , 而智能合约产生的通证则靠链外赋予价值 。 当然 , 随着2017年的预挖等情况的出现 , 原生代币和通证之间的这种差别已经消失了 。 在2017年之前在中文中 , Token有代币、数字代币等说法 , 孟岩等人后将之翻译为通证并被广泛接受 , 现在 , 我们则以通证指代区块链上的各种价值表示物 。
广义的通证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 , 区块链上的通证可以用来表示各种各样有价值的事物[1] , 区块链上的通证即是数字时代的财产所有权 。 随着区块链从技术阶段进入商业阶段 , 通证将会被
主要用来表示链外的资产 。 第二 , 参与者相信区块链账本是安全的 , 也相信它能让参与者在链上的行为是可信任的 , 这带来的结果是 , 区块链上的通证在链上参与者之间处于一个“信任特区”之中 , 也称为去信任的信任(trustless trust) 。 第三 , 区块链上的通证是可编程的 , 通过编程亦可以实现多链之间的中心化或去中心化兑换 。 因此 , 未来的景象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区块链网络 , 而是众多区块链网络相互连接组成一个更大的价值互联网 。
我们要特别强调 , 通证是不是有价值是由链外决定的 。 通证的价值是区块链网络之外的世界所赋予的 , 我们通常也需要有实体世界的规则来保障能够实际执行链外财产的所有权 。 一个通证值得留存还是只是无用的数字 , 取决于持有者是否认为它有价值及价格 , 也取决于持有者认为自己的所有权是否能得到保护 。 链外决定通证价值是讨论通证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的大前提 。
总的来说 , 区块链提供了一整套新工具 , 它用通证把广义的价值凭证带入了数字空间 , 并让我们可以在数字空间中确权、交换、交易 。 未来围绕区块链技术与通证形成将会形成所谓的“价值互联网” , 也即进入数字经济的新阶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