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授“回归”本科课堂 制度约束和激励引导缺一不可( 三 )

总的来说 , 科研在大学绩效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很高 。 现实情况是 , 教师的课时酬金和科研所得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 , 费劲上课 , 拿到的酬劳还没有一篇高级别论文的科研奖励高 。 “高校给教师提供的薪酬待遇其实是相对较低的 。 我们对大学教师这一智力密集型行业的基本待遇没有提供很好的保障;同时也放开口子 , 默认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校外服务等形式为自己谋求其他收入 。 ”张端鸿说 。

这种制度设计 , 天然就对教授进本科生课堂不利 , 教师很难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来 。 “现代大学 , 也应该有一个现代的教师薪酬分配制度 。 ”张端鸿强调 。

激励不足 , 约束不够 , 便很难实现教授百分百给本科生上课的美好愿望 。 当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规定教授必须进课堂后 , 也出现了一些变通之法 。 比如 , 教授采取“挂名”的方式上课 , 和副教授、讲师组团开课 , 自己则象征性地上一两节课 。 类似的做法能应付检查 , 通过考核 , 让“数据”好看 , 但这和育人的初衷并不相符 。

教育部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 , 要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 , 明确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课时 , 切实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 , 推动教授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

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以来 , 代向阳能感到 , 各界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了 , 学校在制度设计层面也将教学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了 。 “想短时间内就百分之百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 很难 。 但每年都能有一些进步、一些收获 , 就值得欣慰 。 ”代向阳说 。 (采访人员 张盖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