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食报大健康产业|炎炎七月小暑到 鲜藕黄鳝入馔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 , 热也 ,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 月初为小 , 月中为大 , 今则热气犹小也 。 ”小暑时节 , 天气开始炎热 ,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 , 盛夏开始 , 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 不过 , 民间有谚:“小暑过 , 每日热三分 。 ”这是因为小暑过后 , 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 , 气温在逐渐升高 。 同时 , 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 。 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 , 称之为“伏夏” 。
小暑一过热三分
在农谚中 , 小暑有3个征候:“初候温风至 , 二候蟋蟀居宇 , 三候鹰始鸷” 。 一声惊雷带来了温热的风 , 江南淅淅沥沥的梅雨便渐渐退出了天际;蟋蟀也已离开了田野 , 躲在庭院的角隅不肯出来;老鹰也耐不住地面的高温 , 而在空中享受流转于羽翼间短暂的凉风 。
酷热的天气虽然令人难耐 , 但此时雨水丰富、阳光充足 , 却是万物生长最为繁盛的时期 。 “小暑热 , 果豆结” , 菜地里的茄子、黄瓜、辣椒陆续成熟结果;池塘的莲花盛开 , 鲜藕缔结 。 人们的餐桌上 , 摆满了丰盛的夏日美食 。
藕香馥郁可消暑
“江南可采莲 , 莲叶何田田 。 ”夏日时节 , 深入莲花藕池中寻藕 , 半身陷于淤泥之中 , 顺着荷叶及藤蔓慢慢摸索 , 偶遇这骨节般脆硬相连的藕节 , 便是相当惊喜的趣事 。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有诗曰:“偏是玉人怜雪藕 , 为它心里一丝丝 。 ”小暑这一天 , 民间有“吃藕”这一习俗 , 藕者偶也 , 食藕便有佳偶天成的美意 。
莲藕的吃法甚多 , 最有名的当属蜜汁桂花糯米藕 。 买回新鲜的莲藕、糯米、冰糖 , 泡米洗藕、细心地用糯米将藕孔填实 , 再将莲藕头用牙签固定于藕身 , 加冰糖煮上两个钟头 , 出锅放凉后淋上一层桂花蜜……一片片的蜜藕油亮、饱满 , 散发出桂花的芬芳和莲藕的清香 , 咬上一口 , 软糯、温润、甜蜜 , 既可当冷盘 , 又可作主食 。

中食报大健康产业|炎炎七月小暑到 鲜藕黄鳝入馔来
本文插图

这习俗尤其被老南京人所推崇 。 南京的藕 , 又以莫愁湖出产的为佳 。 “冷比雪霜甘比蜜 , 一片入口沉痾痊” , 一块藕片入口 , 脆、嫩、甜、香 , 水分足 , 清凉在口在心 , 何等惬意 。
南京人爱把鲜藕当水果吃 , 而较老的藕则被用来做糯米藕 。“下昼”时分(午后三四点钟) , 半老妇人或是少女提着盛了熟藕的木桶到夫子庙、朝天宫乃至更远的街道上 , 长声叫卖:“滚热的糯米藕!”
如今 , 糯米藕仍是南京名小吃之一 , 糯米藕出锅后 , 撒些黄绿色的桂花点缀其上 , 色香俱全 。 入口软糯香甜 , 藕丝将口舌与美味相连 , 别有逸趣 。
小暑食新不忘旧
“食新”是旧时人们过小暑的习俗之一 , 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 。 农民割下刚刚成熟的稻谷 , 碾成大米 , 怀着对祖先辛勤垦殖、营造良田的崇敬之心 , 做成祭祀五谷神灵与祖先的祭饭 。 祭祀之后 , 便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 同时还要痛饮新酒 , 以感激大自然的赐予 。 另外有一种说法 , 认为“吃新”其实是“吃辛” , 是指在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祭祀饮宴 。 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
其实 , 早自南宋末年时起 , 我国南方就已出现每年小暑过后早稻成熟时开镰食新的习俗 。 人们在吃第一口新米饭之前 , 要把新米做成干饭 , 酿成新酒 , 祭祀五谷大神和祖先 , 以不忘祖先勤恳造田、神灵庇佑之恩 。 然后 , 备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丝瓜、茄子 , 就着新米饭进食 , 意为“忆苦思甜” 。 这种习俗时至今日仍然在很多地区尤其是江南一带流行 , 只不过现代的都市人一般会买少量的新米 , 与老米一起慢火熬成粥 , 再搭配上可口的时令鲜蔬 , 让舌尖充分感受夏日的魅力 。
旧时人们常说 , 一口新米 , 来之不易 。 要心怀感激与崇敬 , 方能把持内心准则 , 永续家族香火 。 这“新”原是为了“旧” , “旧”本是为了开启更好的”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