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文摘》|张德明:王晓波诗歌近作读感 ‖《诗人文摘》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张德明:王晓波诗歌近作读感 ‖《诗人文摘》
“新古典”的诗学理想与艺术实践
——王晓波诗歌近作读感
张德明
中国新诗自草创至今 , 已有超过百年的发展历程 。 其间 , 有关这种文体的认知观念林林总总 , 不一而足;对其进行的创作资源的寻找和艺术手法的创新 , 也可以说纷纭如雪 , 并各成其美 。 在这众多的新诗技法探路与创作尝试中 , 新古典主义应该算是一种较为显在的美学路径 , 不少诗人在古典诗歌传统和现代白话诗歌中觅求着嫁接和沟通的有效通道 , 希图用古典的诗歌资源照亮新诗前行的路途 , 由此构建出的新古典主义诗学理想在百年新诗园地里不断开花结果 , 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 举例来说 , 上世纪30、40年代的梁宗岱、吴兴华等人 , 就在新古典主义的艺术表达上有着不俗的作为 。 新时期之后 , 张枣、柏桦、陈东东等人 , 都向诗坛先后提交了具有新古典主义气质的诗歌文本 , 如《镜中》《在清朝》《雨中的马》等等 。 而上世纪50、60年代的台湾诗坛上 , 也出现了不少融古典精神与现代气质于一体的诗作 , 著名的如余光中《等你 , 在雨中》《白玉苦瓜》、洛夫《与李贺共饮》、痖弦《红玉米》《秋歌》等 。 在新世纪中国诗坛 , 陈先发、胡弦、李少君等人的诗作 , 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具有着新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质的 。 由此可见 , 新古典主义诗歌美学在百年新诗中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 而且至今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
在中山诗人群体中 , 王晓波的诗歌是较有特色的 , 而这种特色与他一直坚守的新古典美学理想和持之以恒的艺术实践关系甚密 。 青年学者杨庆祥曾这样评价说:“王晓波的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滋养 , 他善于在意境的营造中抒发个人的情思 。 在其一系列诗歌中 , 都能读到一个迂回徘徊的抒情主体 , 他一切景语皆情语 , 一切情语皆私语 。 这使得王晓波的诗作自成自体 , 在修辞、节奏和情绪中 , 构成了有其个人气息盘旋的诗歌世界 。 ”这个评价是极其精准的 , 尤其对王晓波在艺术准备上所具有的古典诗歌美学滋养、在诗歌表达上“善于在意境的营造中抒发个人的情思”这两点的概述上 , 可谓是相当到位的 。 在我看来 , 正因为王晓波用他的诗歌创作充分实践了其信奉的新古典诗学理想 , 所以从新古典的理论视角上来分析和阐述其诗歌就显得格外贴切和有效 。 通过对王晓波诗歌中所呈现的新古典主义艺术特征的概述与分析 , 不仅可以展示出诗人在当代诗坛独具精神气度的一面 , 还可以对新诗艺术手法的创新以及各种创新可能存在的某种审美误区等问题 , 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考和回答 。
新诗如何继承和借鉴古典诗歌传统 , 这是百年新诗发展中 , 各个时期的诗人们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 诗人陈东东曾说过:“古典传统作为新诗的一种写作资源和写作材料 , 只有在新诗的价值和美学系统里运用才会真正被激活 。 ”对此我是比较认同的 。 新诗能否将古典诗歌传统所具有的有利于新诗发展的诗性潜力 , 关键在于当代诗人是否能将这种传统有效纳入自身的价值谱系中 , 并从意象、意境到古典情绪、古典精神等多方面加以全方位地汲取和化用它 。 从这个角度说 , 王晓波崇尚“新古典”的诗歌写作就具有了某种值得肯定的积极意义 , 他的新古典诗学理想和创作实践 , 因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和阐发 。
在实践新古典的诗学理想中 , 王晓波作了较为长久的艺术探索和写作尝试 , 这首先表现在对古典意象的使用上面 。 在王晓波的诗里 , 那些散发着古典韵味和精神气质的意象可谓俯拾即是 , 极为丰沛 , 它们在诗歌文本中的不断现身 , 增强了诗作的古雅气质 , 给人造成一种古意氤氲的阅读感受 。 如这首《五月》:
草色凝碧 , 一只蝴蝶飞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