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文摘》|张德明:王晓波诗歌近作读感 ‖《诗人文摘》( 二 )


烈日下 , 木棉果荚破裂
花絮满天飘舞
茫茫飞絮 , 恰如夏日飞雪
此时蝉唱 , 喧噪热闹了岭南
推舟 。 顺水而下
摆渡船上 , 回眸处
深陷 , 记忆里的昨天
蹉跎许多不再复返的梦想
暮色苍茫 , 星空下
隐隐听闻一只蟋蟀 , 欢快地
和由远而近的一列高铁
错落有致地唱和
在这首诗里 , “蝴蝶”“飞絮”“蝉唱”“舟”“暮色”“蟋蟀”等意象 , 都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美学元素 , 具有较为显在的古典美学气质 。 这些充满古典韵味的意象在诗歌中的高密度出现 , 使整首诗都闪烁着雅致典丽的精神光泽 , 透射出迷人的古典人文气息 。 尽管在这首诗中 , 也出现了“高铁”这样的具有现代性力度的审美意象 , 但因为这样的现代意象数量甚少 , 因而无法冲淡整首诗所营构起来的古典氛围 , 现代化意象不过成了古典意象谱系的一个协调物和变奏品而已 。 从另一方面来说 , “高铁”这样的现代意象 , 数量虽少 , 但又是不可或缺的 , 具有着较为显在的美学功能 , 正如学者白杰所云:“新古典主义正是在古典与现代的差异及张力间掘取创作动力的 。 ”也就是说 , 由于现代意象在古典意象群体中的现身 , 整首诗才呈现出不可忽视的诗学张力 , 在这种诗学张力之中 , 新古典主义才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生命力 。
苛求地说 , 如果一首诗太倾向于对古典意蕴的迷恋 , 全用古典词汇和古典意象来表情达意 , 那么就很有可能会迷失现代诗所需要的某些精神质素 , 同时也导致诗性张力的弱化 。 这是我认为王晓波的诗歌中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地方 。 比如《无尽的爱——聆听〈梁祝〉》 , 全诗为:“杨柳依/落霞飞/断桥相送不忍离//山伯啊/此去别离 何日逢/英台心结成恨史/乐韵扬 情丝长/千年爱情/随琴乐翻飞//鼓声擂/声声唤/沉思中抬首/却见那双可怜人/花间化蝶/将凄婉谱成琴韵/聆听中/一片嘘唏” 。 这首诗写得情意缠绵 , 格调别致 , 倒是蛮有特色 。 只不过 , 因为整首诗全用古典意象 , 缺乏必要的现代意象的渗透与调配 , 因而诗歌的诗性张力还不充分 , 有陈词滥调之嫌 。 这需要诗人在艺术观念和语言表达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理 , 才能让诗歌凸显出更为强烈的现代性来 。 好在这样的创作瑕疵 , 在王晓波的诗歌文本中并不算多 , 其暴露的弊端也是很容易克服的 。
其次 , 王晓波的诗歌往往以营建圆融恬静的幽美意境见长 。 通常来说 , 营造诗歌意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技法 , 新诗创作中并不多见 。 不过 , 在新古典主义诗歌表达之中 , 意境的营造和氛围的渲染 , 倒是时有出现 。 在《传统诗美的现代变奏——洛夫新古典诗透析》一文中 , 学者尹耀飞评析洛夫的新古典诗歌时 , 这样写道:“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特别重视意境美的营造 , 即‘以景语写情语’ , 以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境界 , 以致有‘意外之旨’ , ‘韵外之味’ 。 ”这种概述是较为准确的 , 洛夫诗歌的新古典美学特质正是通过这种意境美的营造来达成的 。 王晓波受洛夫诗歌的影响很深 , 在创作实践中也步洛夫后尘 , 特别讲究对诗歌意境的精心营造 。 如《听雪》一诗:
又听到雪花簌簌飘落的声音了
漫山遍野天地无垠雪白 当我推开车门
当我触摸着飘雪置身生命里的素色
我曾思量假若雪花有天袅娜在你发梢
这爱情是否比世上最纯洁的花还要纯粹
多年后回望那扬扬洒洒纷飞旷野的大雪
多遗憾你没有和我共同沐浴雪花的快乐
某年某日你远赴 雪国
我却安座北回归线以南的岭南一隅
遥想多年前大兴安岭雪原的大雪
不知是安恬宁静开心 还是遗憾
你听听 多年前纷飞的大雪
现在还是开出了禅意的雪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