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靠立法维护的亲情,真的靠谱吗?

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的问题 , 28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二审稿中规定 ,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与未成人和被委托人至少每月联系和交流一次 , 了解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 , 给予未成年人亲情关爱 。 (6月28日 新华网)这项提议一出 , 立即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 “一时不知道如何评价 , 有点鸡肋也挺难监管”“这种还需要法规来约束 , 真的无言啊”……大多数人对此表示无法理解 , 甚至有人觉得这就是在“开玩笑” 。民政部提供的数据显示 , 截至2018年 , 全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有697万余人 。 由于父母的长期缺位 , 很多留守儿童处于缺爱的生长环境中 , 引发的问题并不少 。 今年4月 , 四川巴中的一名15岁留守少年 , 一把火点着了自己家的房子 , 他表示 , “家里除了能感觉到自己和小狗的存在外 , 其余的生命就是频繁出没的老鼠” 。这恐怕也是为什么 , 有关部门试图出台法规来加强父母与儿童之间的联系 。 但是 , 当亲子关系被划归在法律范围内时 , 确实让人禁不住要问:要靠立法维护的亲情 , 真的靠谱吗?两个人之间想要建立情感联系 , 一定要是双向的、发自内心的 。 父母若足够关爱自己的子女 , 一定会抽出空闲的时间与他们取得联系 。 反之 , 则不会 。 而俗话说得好 , “强扭的瓜不甜” 。 如果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无法真正进行有意义的沟通 , 那么这种“执行命令式”的联系 , 并不见得可以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再则 , 法规的监督落实存在重重困难 。 对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进行核实 , 耗费的成本可能远远大于最终的收益 。 并且 , 如何对其联系的情况进行每月的统计呢?获取通话记录还是自行上报?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存在很多弊端 , 时间久了 , 怕只会沦为一项“表面工作” 。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爱 , 解题的办法可以有很多 。 比如 , 我国近年来推进的返乡创业就业工作 , 就大大降低了外出农民工的增速 , 让父母可以有更多机会留在孩子身边 。 还有 , 许多孩子本可以随父母进城务工 , 但由于无法读书又不得不返回老家 , 那么 , 如果能够出台相关的政策 , 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异地读书的问题 , 应该也可以缓解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的状况 。来源:红网作者:张秋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