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浆妈妈育儿说|上学后为什么越来越“笨”?来看心理学家的解释,挺聪明的孩子

为什么上学前大人都觉得他很“聪明”的孩子 , 有的上学后却看起来越来越“笨” 。
不少妈妈都问过我这个问题 , 而且无一例外都既对这种现象不解 , 又对孩子很失望 。
【小豆浆妈妈育儿说|上学后为什么越来越“笨”?来看心理学家的解释,挺聪明的孩子】我的看法是:
孩子的学业表现 , 或者直接说 , 学习成绩 , 由学习能力决定 , 父母眼中的那些学龄前孩子典型的“聪明”表现 , 比如很早会说话 , 很早会数数 , 背是学英语都很快 , 并不决定孩子上学后一定有足够的学习能力 , 学习能力不足 , 自然会出现原本很聪明的孩子 , 学习成绩却并不出色 , 甚至很不理想 , 而且学习困难的现象 , 也就是一些妈妈看到的“孩子变‘笨’了”的现象 。
为了解释得更清楚 , 我特别去学习了发展心理学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成果 , 结果发现 , 人们对“聪明”或者说“智力水平高” , 有三个很普遍的误解 。
小豆浆妈妈育儿说|上学后为什么越来越“笨”?来看心理学家的解释,挺聪明的孩子
文章图片
第一个误解 , 人们以为智力是一种单一、完整的特质 , 而且这种特质足够让人一生出色 , 其实它不是 。
在说到孩子学业表现时 , 不少父母会说“我家孩子其实挺聪明的 , 就是不用心” , 言下之意是 , “聪明”是一种明确、单一且完整的特质 , 会一直存在 , 只要孩子能把它用上、用好 , 不需要什么别的素质 , 学习成绩就肯定没问题 。
但实际上 , 智力并不是这样一种东西 , 聪明并不比用心或者能力高级 , 也并不是有了聪明就不需要别的 , 聪明本身 , 就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能力” 。
从现代智力测验的先驱阿尔弗雷德·比奈和西奥多·西蒙开创智力测验时 , 智力就没有被视为一种单纯的高级特质 。 这两位在1904年编制出一种用于识别智力落后儿童的量表 , 也就是日后著名的“比奈-西蒙量表” , 当时测量的就是他们认为课堂学习必须的技巧 , 包括注意力、知觉、记忆、数字推理、语言理解等等 。
后来 , 心理学家继续研究所谓的“智力”到底是由哪些成分构成 ,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有180种之多 。 由“比奈-西蒙量表”发展而来、现在广泛用于测量智商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 测量的也是对学业有重要影响的多种能力 , 包括言语推理、数量推理、空间视觉推理和短时记忆 。
可以说 , 我们普通父母能够识别的那些“聪明表现” , 并不足以反映一个孩子总体的智力水平 , 其中一些 , 甚至可能连构成智力的因素都算不上 , 充其量只是日后老师眼中的“小聪明” 。 所以 , 那些“聪明”当然无法让孩子受用一生 。
直到今天 , 心理学家们也还没有对“智力”到底包含哪些因素有明确的共识 , 大家只能达成一个宽泛的共识 , 那就是一个人的聪明程度 , 或者说智力 , 代表人的学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
所以 , 当我们发现孩子变“笨”时 , 发现的其实是他这几种能力的不足 。
小豆浆妈妈育儿说|上学后为什么越来越“笨”?来看心理学家的解释,挺聪明的孩子
文章图片
第二个误解 , 人们以为智力是天生的 , 其实它不是 。
一些父母倾向于把孩子的一些能力和表现归为天生 , 也就是遗传 , 比如天生聪明、天生爱学习、天生爱看书 , 或者相反的 , 天生不聪明、天生不爱学习、天生不爱看书 , 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 遗传的因素对智力有一定的影响 , 但只要不是先天性的智力障碍 , 遗传并不是影响智力发展的根本因素 , 遗传之外 , 环境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 。
比如 , 一个孩子在智力方面有很好的遗传基因 , 但如果生活在一个单调、乏味的环境中 , 没有任何智力活动的机会 , 智商不会发展得很高 , 但一个遗传基因并不强大的孩子 , 生活在一个对智力发展很有促进作用的环境中 , 他的智力会获得很好的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