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网|赵磊:神秘“聂小倩”( 三 )
关于价值对象性的“表现”或“外观” , 马克思是这样强调的:
“在这里 , 一个商品的价值性质通过该商品与另一个商品的关系而显露出来 。 ”
注意:在商品以“某种比例”进行交换的关系中 , 人们直观看到的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 , 而并不是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或者价值的本质(社会关系) 。
(六)价值也要照镜子
与人们对使用价值“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性”不同 , 而且 , 也与人们对价值形式(价格)的客观实在性的直观感受不同 , 商品的价值对象性 , 或价值的客观实在性只能间接地被人们把握 。
为了展现价值对象性是如何存在的 ,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价值形式 。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分析 , 为理解价值对象性或者价值的客观实在性 , 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
那么 , 价值对象性是怎样通过价值形式得到显现的呢?马克思说:
“通过价值关系 , 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的价值形式 , 或者说 , 商品B的物体成了反映商品A的价值的镜子 。 ”
读者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
有两个商品——比如商品A与商品B正在进行交换 。
在商品A与商品B的交换关系中 , 商品A的价值对象性依靠商品B而成为了“可以感知”的东西 。
也就是说 , 商品B的自然形式(使用价值)成为商品A的价值对象性的外观或者载体 。
本来吧 , 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原子也没有 , 它是纯社会性的 , 是不可捉摸的 。
也就是说 , 价值就无法直观地“感知” 。
可是 , 在商品A和商品B的交换关系中 , 由于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为商品A的价值形式 , 这就使得商A的价值对象性转化为“可以感知”的东西 , 即转化为商品B的自然形式(使用价值) 。
于是 , 在上述交换过程中 , 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了互为映射对方价值的镜子 。
形象地说 , 价值对象性或价值的客观实在性 , 就映射在商品使用价值这面镜子之中 。
虽然价值对象性很神秘 , 但就如同灵魂附体一样 , 交换过程却使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这神秘幽灵的物质载体 。
倘若离开了使用价值这个物质载体 , 那么 , 价值就如同魂不附体的幽灵 , 不知所出也 。
或许 , 这也正是庸俗经济学家把价值与使用价值看做是一回事的原因所在——如同无数世人被聂小倩的美貌迷乱了心智 , 从此无法区分美女与鬼魂 。
(七)“实体”与“实在”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 理解使用价值的客观实在性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但是 , 要想理解价值的客观实在性 , 那是非常困难的 。
如同世人看见聂小倩就眼睛发直挪不动脚一样 , 即使马克思已经揭示了“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 , 人们也很难在价值对象性那幽灵般的神秘性面前保持定力 。
换言之 , 对于价值范畴是否真的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 , 很多人表示深深的怀疑 。
这是为什么呢?
世人理解价值范畴的难点在于:社会关系这一类非实体性的范畴 , 到底具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所谓客观性(objectivity) , 指认识对象所具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性质 。
所谓实在性(reality) , 指实际的存在;
所谓客观实在性 , 就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存在 。
注意 , 实在性不等于实体性 。
实体性 , 是指“存在”所具有的粒子性或物质性(比如使用价值的物质构成) 。
实在性 , 不仅可以指具有粒子性或物质性的存在 , 也可以指不具有粒子性或物质性的存在(微观的存在比如量子力学的“波” , 宏观的存在比如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关系”) 。
实体性肯定是实在的 , 但实在的未必是实体的——比如 , “波”是实在的 , 但“波”不是实体 。
作为一种社会关系 , 价值当然不是“实体性”存在 , 但它仍然具有客观实在性 。 其所以如此 , 我将在第四部分(价值范畴的客观实在性)中分析 。
推荐阅读
- |它们神秘而美丽,让人敬畏的“森林之美”
- 三杨真人|杨向荣:我们需要无限地翻译下去,才能与布鲁诺·舒尔茨的那股神秘力量捉迷藏
- 穿搭|马来西亚“验光师”神秘职业显瘦的穿搭 甜美而性感
- 自制小发明|杭州一个神秘的小众景点,稀有度堪比灵隐寺,却很少会有人去
- 干净惹眼|行走埃及3个城市后,发现这些景点比金字塔更值得一去,古朴又神秘
- crystal美美腻腻|中国神秘的“地下”景区,藏有整片森林,至今仍未查出成因
- 中国管理会计网|8个神秘入口,透露出你的性格以及未来成就…
- |莘庄又将添5座神秘“绿洲”,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家门口?
- 怒江大桥|我国最神秘的一座桥梁,武警24小时守卫,途经者不得拍照
- 携程|福建有口神秘的水井,井底与大海连通,却没有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