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子科举,鲁迅爷爷贿赂考官,差点问斩

学而优则仕 , 封建社会时期 , 学子终其一生只为科举考中 。 范进人到晚年 , 一朝成为举人 , 立刻呈现疯癫状态 。同样为科举而疯狂之事 , 在鲁迅家也曾出现 。 只不过 , 不同的是 , 范进因中举成为疯子 , 而鲁迅爷爷却因乡试作弊 , 差点丧命 。一、为中举 , 贿赂考官鲁迅的父亲周伯宜 , 自幼苦读 , 人过中年却依旧是个秀才 。 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已经过半 , 周伯宜有家有儿 , 却是事业无成 。对于读书人来说 , 考不中科举即是读书无用 , 重新回去种田也是弱男子一个 。 为此 , 周伯宜经常着急上火 , 周伯宜的父亲周福清也是看在眼里 , 痛在心里 。可惜 , 自家在官场上无人相助 , 否则也不至于如此 。这一年 , 周福清决心铤而走险 , 采取非常手段帮助儿子 。 周伯宜考试 , 周福清自然帮不上任何忙 , 但是在改卷和监考上 , 却可以大做文章 。监考官与改卷官 ,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结局大不相同 。 幸运的是 , 这一年的浙江乡试主考官殷如璋 , 恰好是周福清同年进士 , 两人虽算不上好友 , 但总算能说得上话 。不过 , 这等贿赂有失颜面之事 , 周福清自然是不会亲自去做 , 他排手下陶阿顺带着银票和信件前往 。在考场门外 , 陶阿顺直接了当表明来意 , 将手中的银票递给殷如璋 。 殷如璋收下银票 , 还未来得及说话 , 只见副考官朝这边走过来 。 情急之下 , 殷如璋给陶阿顺使眼色 , 示意他先走 。但偏偏 , 这陶阿顺是个粗人 , 根本不懂殷如璋的意思 , 只以为他光收钱 , 不办事 。于是 , 陶阿顺拉着殷如璋的衣服 , 一点不肯松手 。二、现场被抓 , 以钱买命在这种情形之下 , 殷如璋自然是要撇开关系 。他灵机一动 , 立马抓住陶阿顺 , 以“贿赂考官”为名 , 将他抓了起来 。紧接着 , 还在考场考试的周伯宜也被抓了起来 。 这一次 , 周家便等于坐实了贿赂考官之罪 。在清朝 , 科举考试中贿赂是是死罪 。 为了保住儿子的性命 , 周福清立刻前往衙门自首 , 将罪责揽了下来 。此前 , 周福清一直是周家顶梁柱 , 一朝入狱 , 曾经的人际关系也就此崩塌 。 为了保住周福清的性命 , 周家变卖家产 , 在官场疏通关系 。 终于 , 周福清的斩立决变成“斩监候” , 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死缓 。但是按照清朝的制度 , 即便是暂时不会被斩首 , 周福清也需要每年历经斩首考察 , 依然有被杀的风险 。 要想保住性命 , 周家必须在每年考察之前 , 将大量财产送进官府 。在清朝末年的官场 , 有钱能使鬼推磨 , 有钱亦能买活命 。周福清的性命 , 便在“金钱”的堆砌下苟延残喘 。 靠着这种方法 , 周福清虽然慢慢保住性命 , 但是周家的荣耀却比不得往日 。曾经 , 他们是被人踏破门槛的大户 , 而今他们是被人嫌弃的舞弊之家 , 周家迅速从富裕转入贫困 。三、自此潦倒 , 醉心饮酒在这场不成功的考场贿赂中 , 周福清丧失的是自由与名声 , 周伯宜丧失的却是一生的斗志 。 他此后不可再参加科举 , 曾经的秀才之名也被革去 。从仕途来说 , 周伯宜的一生算是无望了 , 苦读半生 , 自此他只能当个闲人 。 壮志未酬 , 向来是读书人最大的痛 , 何况周伯宜还因此进过一次牢狱 。自此之后 , 周伯宜整日里借酒消愁 。年幼的鲁迅 , 每每看到父亲 , 他都是一副醉酒模样 。 甚至有时候 , 周伯宜喝醉后 , 还会四处摔碗筷 。在鲁迅的回忆中 , 他经常被父亲叫去买鸭梨、苹果等水果 , 因为周伯宜喝酒 , 喜欢用水果下酒 。喝酒向来伤肝 , 但周伯宜从不听劝 。到鲁迅十多岁之时 , 周伯宜已经需要每天喝药养肝 。 但纵然如此 , 他始终抱着酒瓶子不撒手 。 或许 , 只有在喝醉之时 , 周伯宜才能幻想自己是意气风发的少年 。1896年 , 周伯宜去世 , 这一年 , 鲁迅15岁 。在鲁迅的成长岁月中 , 父亲一直是醉酒潦倒之形象 。 如今父亲去世 , 他成为家中顶梁柱 , 又将如何规划未来?在母亲鲁瑞的指引下 , 鲁迅最终选择了学医 。 或许 , 他是为了救治穷苦大众 , 或许他是想起了因伤肝而死的父亲 。但是 , 在日本学医几年后 , 他发现 , 人要医的不是身 , 而是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