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刘强东都想明白了,你们却还在讨论流量焦虑( 二 )


腾讯研究专家潘乱说 , “去年下半年腾讯有次开战略会Martin就将字节跳动和阿里巴巴两家公司放在PPT上 , 论证不同流量之间的价值差异 , 阿里以腾讯不到五分之一的流量体量市值却超过了腾讯 , 得出的结论是 , 腾讯要加大电商的投入” 。
阿里比腾讯值钱 , 不仅是阿里电商 , 还有阿里云 。 云计算 , 阿里早在2010年就All in , 腾讯却是2018年才开始拥抱“产业互联网” 。
腾讯加大电商投入 , 让自己的流量卖出更贵的广告 , 是见招拆招的实用主义策略 。 腾讯真正应该做的 , 是加快自己的“产业互联网”布局 , 完成庞大“流量”的软着陆计划 。
面对拼多多在用户规模上的超越 , 刘强东并不焦虑 , 京东似乎也没有“流量焦虑” , 这篇《京东是谁》的文章 , 讲述的是“论京东的持久战” , 刘强东强调 , 京东是“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
对京东来说 , 互联网只是手段 。 亚马逊如此 , 阿里如此 , 美团如此 , 小米也如此 。
流量大讨论忽略了一个大的前提 , 名义上挂着“互联网”旗帜的公司 , 每家公司愿景、战略都不同 , 各家公司的本质千差万别——字节跳动是互联网公司 , 快手是互联网公司 , 百度是互联网公司 , 阿里是互联网公司 , 美团是互联网公司 , 小米也是互联网公司 , 但它们之间的差异 , 实在太大 。
如果非得说“流量焦虑” , 患上“流量焦虑”综合症的 , 应该是“流量互联网公司” , 不是“商业互联网公司” 。
字节跳动、快手、百度、拼多多 , 是典型的“流量互联网公司”;美团、滴滴是典型的“商业互联网公司”;在商业公司中 , 又有分层 , 阿里兼具商业和科技公司属性 , 腾讯兼有流量和商业的双重属性;京东是互联网化的“零售公司”、小米是互联网化的“硬件公司” 。
“流量互联网公司”核心自然是“流量” , “商业互联网公司”核心其实是“效率” 。
互联网的收入方式 , 算来算去无非三块:游戏、广告、电商 。
今天 , “商业互联网公司”和“泛互联网公司” , 都嫁接在特殊线下实体经济产业基础上 , 它们的收入有相对的抗风险性 , 与实体经济产业一荣俱荣 , 一损俱损 , 但“流量互联网公司” , 它们与线下产业基础的相关性并没有前者那么深刻 , 所以它们需要进一步做深到具体产业 , 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 。
“流量互联网公司”的代表两个公司案例或许更能说明当下的混战:
1、PC时代的百度 , 它通过流量分配和入口 , 获得广告收入 , 不过 , 随着PC向移动范式转移 , 百度丢失了它的流量优势 , 也就式微;
2、移动时代的字节跳动 , 它从图文(今日头条)到短视频(抖音、西瓜) , 建立起庞大的流量分发网络 , 与此同时 , 也相继在游戏、搜索、电商、教育、硬件、汽车等各个领域探索 。
“流量焦虑” , 过去有太多案例 , 前车之鉴 , 闻者足戒 , PC时代的弹窗、输入法、杀毒软件、导航网页、小站站长联盟 , 像奇虎360、金山网络、搜狗、百度等 , PC时代 , 它们有流量 , 移动时代式微 , 因为流量的掌控力没有了 。
“流量焦虑”的本质 , 其实是“用户焦虑” 。 流量失控 , 本质上是对用户需求没有把握 , 被用户抛弃 。
我更认为 , 刘炽平和马化腾提出的 , 腾讯的核心竞争力 , 不是“流量+资本” , 是“用户+资本” 。 这才解释 , 腾讯为什么有流量却并没有赢得短视频战争 , 腾讯短视频被抖音打趴下的根源是——腾讯至少在短视频领域 , 没有满足用户的需求 。 腾讯的短视频 , 不是被流量抛弃的 , 是被用户嫌弃的 。
“商业互联网”的本质 , 是效率 。 效率优势 , 才是竞争优势 。
“流量公司”才有“流量焦虑” , 所以迫切需要完成从“流量互联网”向“商业互联网”的转型 。 理解了这个逻辑 , 才能理解近期的电商混战 。 与其说 , 焦虑的是电商 , 不如说 , 焦虑的是流量 。 抖音、快手、微信、都在试图找到“网络洪流”软着陆的方式 。 也就是 , 电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