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所谓的“母系社会阶段”其实并不存在( 二 )


吃生肉的爱斯基摩人
而人类与猿猴的区别在最初就是狩猎与采集的区别 , 是狩猎让人类从采集资源丰富的森林走向便于狩猎的草原 , 狩猎让猿猴演化成人类 , 那些留在森林以采集为生的灵长类到现在仍是猿猴 , 人类退化了原来更适合爬树采集的猿猴特征 , 演化出奔跑的双脚和制造使用工具的双手 , 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狩猎 。 狩猎引领人类演化的方向 , 不仅是人类演化 , 整个旧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技术革命大都是狩猎工具的更新 。
随着人类工具的不断改进 , 男子的狩猎技巧不断提高 , 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 狩猎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 据估计 , 约 100 万年前在以采集为主的时代 , 猿人的数量仅有 12 万左右 , 随着人类狩猎技术的提高 , 能够提供更多的食物 , 导致人类数量相应增加 , 到距今 1 万年前 , 以狩猎为主的人类的数量已上升到 500 多万 , 增长 40 多倍 。 正因为狩猎能带来更营养更丰富的食物 , 才使古代强壮的男人大多去狩猎 , 而把资源有限、比较安全的采集工作留给老弱妇孺 , 原始社会成年男人狩猎、老弱妇孺采集的分工开始形成 。
显然从事采集、狩猎还是从事农业都并非母系社会形成的原因 。 最早提出母系社会先于父系社会存在的瑞士法学家J.J.巴霍芬在其1861年出版的《母权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母权”(matriarchy)一词 , 他认为早期人类没有固定配偶关系 , 在人人皆可是配偶的情况下 , 人们“只知其母 , 不知其父” , 所以最初的血缘群体(即氏族或胞族)只能按母系组成 , 因而存在着母亲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女性占统治地位的母权制时代 。 之后的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1818年~1881年)以加拿大魁北克土著民族易洛魁人的母系社会为例 , 进一步论证得出“原始的母权制氏族是一切文明民族的父权制氏族以前的阶段” 。 摩尔根还认为 , 一夫一妻制家庭取代蒙昧时代的群婚制和野蛮时代的对偶婚制 , 是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和特性 。 巴霍芬与摩尔根的看法有一定的依据 , 但还是有以下三点错误:
一、母系社会不等于母权社会 , 母系制仅指以女性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社会组织 , 当然已知的母系社会有不少以女性为族长 , 但多数是由男性成员充当首领 , 属于典型的母系父权社会 , 也就是氏族按母系计算世系 , 但氏族领袖则由男子担任 。 因为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 , 强大的力量是保卫采集、狩猎领地范围和保护自身不被猎杀的最重要生存因素 。 在猛兽众多、技术落后的原始社会 , 无论是抵抗野兽的威胁 , 夺占采集的领地 , 还是人类种群之间的斗争都要体力更强的男人的保障 。 枪杠子里出政权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 这在古今中外 , 乃至自然界中都有无数例证 。
如狮群就是典型母系父权社会 , 雌狮是狮群中的固定成员 , 掌握交配主导权的雄狮都来自外族 , 本族出生的雄狮在成年后将被驱逐出群 。 狮群中的狩猎工作基本由雌狮完成 , 而雄狮子是狮群的领袖 , 平时很少参与狩猎 , 但可优先享用食物 。 雄狮通过决斗获得狮群领袖的地位 , 至于败走的雄狮往往将被逐出狮群 , 因此雄狮子常常是轮换的 , 而母狮子的血脉在本族群一直得到延续和传递 。 动物界中的母权社会一般只存在雌性比雄性体积力量更大的昆虫界 , 而哺乳动物少有的母权群体鬣狗 , 也是建立在他们雌性体重通常比雄性重12% , 更勇猛善战的基础上 。
狮群就是典型母系父权社会
二、一夫一妻制家庭并非人类文明时代的标志 , 因为许多原始部落 , 比如仍处在采集、狩猎时期的非洲俾格米人连人工生火都不会 , 但他们依然按父系计算世系血统 , 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 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安达曼人不仅不会生火 , 甚至不懂穿衣 , 而他们也实行一夫一妻制 , 可见一夫一妻制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 。

三、实行多夫多妻制的群体也未必是母系社会 , 比如与人类血缘最亲近的动物黑猩猩就是典型的父系多夫多妻制社会 , 雌性黑猩猩在发情期内几乎与所有成年雄性黑猩猩都有交配行为 , 导致“只知其母 , 不知其父”的现象 。 但是黑猩猩社群实行雌性外嫁制 , 雄性黑猩猩自始至终都居留在本社群内 , 而雌性黑猩猩在成年后会到其他黑猩猩社群中生活 。 所以 , 一个黑猩猩社群是由存在密切亲缘关系的雄性吸收外来雌性组成的父系社会 , 至于与人类亲缘较远的大猩猩则是父系一夫多妻制社会 。 所以说人类父系制的历史甚至可能要追溯到类人猿时代 , 不存在早期人类社会必然是母系社会的现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