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晚报辽阳时刻|「辽阳地名传说」唐太宗征辽东的传说(一)


辽沈晚报辽阳时刻|「辽阳地名传说」唐太宗征辽东的传说(一)
文章图片
(图为首山)
“鞍山下了马 , 首山摁一把 , 神箭穿石洞 , 河栏晾衣甲 。 ”这是一首关于唐代名将薛仁贵征辽东的古谚 。
在辽阳 , 由唐代征辽东这一历史重大事件留下来的地名达二十处之多 , 多集中在太子河沿岸与辽阳南部一些地区 。 这些地名故事集合着唐太宗李世民、大将薛仁贵、尉迟敬德及高句丽名将盖苏文等著名历史人物 , 如潺潺的太子河水 , 流淌在这古城的热土上 , 带着穿越时空的力量 , 向后人诉说千年前那亦真亦幻的往事 。
说起这一段历史 , 时间要追溯到东晋末年 。 辽东自古以来就属中国领域 , 然世事难料 , 在今辽宁东部与朝鲜地区有个高句丽国 , 公元404年(东晋元兴三年) , 高句丽政权占据辽东 , 改襄平城(即今辽阳)为辽东城 , 打破了辽东地区“汉晋皆为郡县”的状况 。 从此 , 辽东人民在高句丽统治下生活了二百多年 。 自隋朝起 , 为统一中国 , 收复失地 , 隋文帝、隋炀帝先后四次征伐辽东未果 。 公元645年 , 唐太宗为拯救黎庶、恢复“辽东故中国郡县” , 御驾亲征高句丽 , 取十城 , 改辽东城为辽城 , 置辽州 , 辽东才重新归属中央政权 。 此后 , 唐朝又曾多次出兵征高句丽 , 直至668年(高宗总章元年)唐军攻克平壤大获全胜 , 高句丽王国灭亡 。 在那漫长的峥嵘岁月 , 辽东大地在兵戈交错中变得浪漫而神奇 , 许多地名也从此应运而生 。
古谚中的三地
首山
古谚中的“首山” , 在今天辽阳城西南 , 是辽阳古城的门户 , 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 据说首山是“千朵莲花山”(即千山)之首 , 因此得名 。 而首山之名 , 最早见《三国志》 , 司马懿斩公孙渊于此 。 但首山亦有“马首山”、“手山”、“驻跸山”之称 , 都是唐征辽东的历史见证 。
在“首山”名字由来的众多版本中 , “手山”颇具传奇色彩:《辽史·地理志》作“手山” 。 传说“白袍将军”薛仁贵力大无穷 , 曾几次带兵征讨高句丽 。 有一次路经首山 , 在首山一块大石头上拍了一掌 , 留下了一个深深的手印 , 故名“手山” 。 而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 , 也曾在首山停留 , 并留有诗句:“驻跸俯丸都 , 伫观妖氛灭” 。 “驻跸”本义为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之地 , “驻跸山”一名便流传下来 。 在《辞海》中 , “驻跸山”专指首山 。
通明山
通明山位于辽阳县东部山区八会镇 , 毗邻千山 。 在紧靠主峰东侧的石砬上 , 有一个穿透的大窟窿 , 高约10余米 , 宽约3米 , 仿佛天门洞开 。 传说是薛仁贵大将军“神箭”射穿“石洞”而留下的另一“故迹” , 因此通明山也叫“窟窿山” 。
通明山海拔770.4米 , 是辽阳最高峰之一 。 通明山山高而险、峰奇而怪 , 曲径通幽 , 山清水秀 。 山间植被繁茂 , 有“半部中华药典”的美誉 。
亮甲山
亮甲山 , 今属辽阳县河栏镇 。 亮甲与汉代居就县城为同一地址 。 据考证 , 居就城废于东晋元兴三年(404)战乱之中 , 正是高句丽占据辽东城的年代 。 亮甲之名当始于东晋末或南北朝时期 。 而在民间传说中 , “亮甲”之名始于唐 , 说是薛仁贵征途遇雨 , 因在该山上晾晒盔甲 , “河栏晾衣甲”便应运而生 。 在近代 , 亮甲山也叫过一段“浪子山” , 为日俄战争中日本侵略者留下的叫法 , 大概是音译名吧 。 1925年(民国14年) , 辽阳县视学王荣林提出“浪子山”为日人讹传 , 内涵不适 , 应改回原名 , 得到批准 , 遂将“浪子山”改回“亮甲山” 。
【辽沈晚报辽阳时刻|「辽阳地名传说」唐太宗征辽东的传说(一)】来源:辽阳市档案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