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多地出台措施提速布局,免税经济为“买买买”加把火
随着免税消费政策利好不断 , 免税消费正快速发展并逐渐走向前台 , 在带动消费和就业、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专家认为 , 推动免税消费进一步发展 , 可以在税制设计和税制改革方面逐渐提高直接税比重 , 降低间接税比重 , 让消费环节中的税负不断降低 , 还可以将免税措施的探索推广到服务消费领域 。
近日 , 河南首家市内免税店——中服免税郑州店正式揭幕 。 6月10日 , 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 , 宣布公司获得免税品经营资质 。
今年以来 , 多地政府出台政策措施提速布局免税消费 。 北京加快落实国家免税店创新政策 , 优化口岸、市内免税店布局;上海支持免税品经营企业增设市内免税店;广州积极争取政策突破设立市内免税店 。 免税消费正在走向前台 。
【经济日报多地出台措施提速布局,免税经济为“买买买”加把火】政策加码探索升级
6月18日下午 , 云南省政府与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合作协议》 , 其中一项合作就是“免税业务布局” 。
今年以来 , 多地政府将免税经济作为推动消费以及发展新业态的一项重要举措 。 比如 , 北京提出 , 开发专供免税渠道的优质特色产品 , 支持企业开展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 , 优化离境退税服务流程 , 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 上海提出 , 在免税店设立一定面积的国产商品销售区 , 推动国产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 同时将加快推进重点商圈离境退税商店全覆盖 , 扩大即买即退试点范围 。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接受采访时介绍:“目前 , 我国境内的免税店主要有口岸免税店、运输工具免税店、市内免税店、外交人员免税店、供船免税店及出国人员外汇免税商店 。 免税商店供应对象主要有因公出国人员、远洋海员、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台同胞、出国探亲的中国公民及在国内的外国专家等 。 ”
免税经济升温 , 离不开政策支持 。 李旭红梳理了近年来免税消费政策变化的脉络:2016年 , 我国在广州、杭州、深圳等地增设19家口岸进境免税店 。 免税税种包括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 免税商品以便于携带的个人消费品为主 , 免税购物额总计不超过8000元 。 同年 , 《口岸进境免税店管理暂行办法》出台 , 以加强规范管理 。 2018年 , 相关部门对《口岸进境免税店管理暂行办法》做出补充规定 , 以指导相关口岸制定科学规范的招标评判标准 。 2019年 , 《口岸出境免税店管理暂行办法》发布 , 促进口岸出境免税店健康有序发展 。
今年 , 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 , 对进一步完善免税业政策作出系统部署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 , 放宽离岛免税购物额度至每年每人10万元 , 扩大免税商品种类 。 多重政策利好 , 让免税消费成为“香饽饽” 。
有助吸引消费回流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梁启东告诉采访人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 如何更好地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 , 是各地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一大考验 。 免税消费有助于应对疫情考验 , 促进经济增长 。 ”梁启东剖析了免税消费的多重意义:顺应消费升级趋势 , 促进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充分发掘中高端消费群体的“富矿” , 对扩大消费总量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免税消费可以活跃一个地区的商业氛围 , 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
“口岸免税店的增加 , 可以扩大地区的旅游面和开放度;市内免税店的开设 , 是一个城市和地区高端商业繁荣的标志与代表;市内免税店的‘旅游+零售’模式 , 可以拉动旅游客流量 , 活跃消费经济 。 ”梁启东进一步分析 。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告诉采访人员:“免税消费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带动消费和就业 , 还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升级需求 。 不仅消费升级趋势下国内消费者对于进口日用品和奢侈品消费迅速增长 , 而且随着国内市场开放度和吸引力的提升 , 入境旅客消费逐年增加 , 免税零售有较大增长空间 。 ”
推荐阅读
- 猪好多网|7月20日生猪价格跌幅有限,多地猪价回调上涨,但需警惕这两点!
- 经济日报|按揭贷款面签变“云签” 购房贷款线上办你会用了吗
- 青年|盲盒经济:挖掘“未知”的魅力
- 银行|银行互联网贷款新规出台 金融科技领域投入再加码
- 财经|“欠钱”可以不还?2020新规出台,有6种情况“不用”还钱!
- ?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874万应届毕业生注意啦!今年就业政策有新变化
- 经济日报|中央部门晒“账本”了,赶紧瞧瞧去
- 经济日报|数字经济放大招促消费 保就业突出一个“新”字
- 经济日报|基因测序可精准定位肿瘤踪迹 贝瑞基因公告最新进展
- 经济日报|无印良品、無印良品商标纠纷:侵权判定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