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侨联|新刊推荐┃浙江人在德国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新刊推荐┃浙江人在德国
浙江侨联|新刊推荐┃浙江人在德国
本文插图

在德国 , 无数浙江人尤其是青田人、温州人三十年如一日 , 前赴后继 , 唱响了浙商创业的异国之歌 。
本文首发于《浙商 【浙江侨联|新刊推荐┃浙江人在德国】·侨音》第三期
全文约 2690 字 , 细读大约需要 9 分钟
创业创新闯天下 , 浙江人争先恐后、拼搏奋斗 。 在德国 , 无数浙江人尤其是青田、温州人三十年如一日 , 前赴后继 , 唱响了浙商创业的异国之歌 。
上世纪80年代去德国:
我要先生存再想发家致富
1988年 , 16岁的赖成敏高中还没有毕业 , 选择投奔德国的姐姐和姐夫 , 从此在德国安营扎寨 , 从一个懵懂的青少年到现在舒适安闲的老华侨 , 担任德国青田同乡会会长 , 和祖祖辈辈出门的青田人一样 , 赖成敏也用奋斗书写了青田的侨乡底色 。
三十二年离家 , 浮云万里 , 一样明月照两乡 。 赖成敏说:“那时候出国其实和国内一样 , 是响应勤劳致富号召 , 最重要的是先生存下来 。 ”为了生存下来 , 赖成敏一边在餐馆里打工 , 一边上职业学校 , 学习语言 , 就这样过了9年 。 1997年 , 赖成敏用自己多年的积蓄以及家人、朋友的协助 , 在科布伦茨开了自己的第一家中餐馆 。 “非常兴奋 , 也很有压力 , 那时又赶上我妻子怀孕了 , 所以整个人都处在紧张、兴奋状态 。 ”幸好 , 餐馆在他的苦心经营下 , 蒸蒸日上 。
餐饮是华人华侨在德国生存的重要手段 , 上手容易来钱也快 , 到德国的一些中国人一开始都从事餐饮业 。 “最开始 , 德国开的中餐馆其实模仿的是香港的风格 , 但德国人就餐习惯不一样 , 一人一餐 , 所以老前辈们就进行了改良 。 因为是学习香港的做法 , 所以也就没有八大菜系的区分 , 把传统菜结合在里面 。 ”赖成敏说 , “很多德国人都跟我说 , 你们的中餐馆让我知道了中国菜是什么味道 , 但其实 , 这个味道和国内完全不是一回事 。 现在德国人也知道了 , 国内的中餐和德国的中餐不一样 。 ”德国的中餐也有很多种类 , 自助、铁板烧等 , 但口味都已经改良成德国人喜欢的味道 。
在德国 , 中餐、日料等餐饮品种越来越受到欢迎 。 “现在餐饮业也在实行合伙人制度 , 管理人员有股份 , 这样投入的精力就会多一些 , 而我们这些老板也就可以多放手一点 。 ”赖成敏认为 , 早期来德国的青田人 , 现在慢慢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一定的资本 , 需要精力和时间筹划新的事业 。
“德国有很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 , 但也面临市场小、经营不善的问题 , 而浙江企业正在转型升级 , 需要把德国的技术优势引回国内 , 这里就有资源对接的空间 。 ”赖成敏说 , “浙江人在德国的各种专业人才非常多 , 会计师、律师、管理人才、高级知识分子 , 各行各业都有 , 我希望能够整合他们的优势 , 利用商会资源、人脉 , 帮助中国和德国在技术、贸易上进行互补 。 ”
赖成敏表示 , 德国人做事认真、严谨 , 非常尊重专业人才的意见 , 而国内也需要专业人才来帮助处理在德国的投资、并购业务 , 这就是他们的新机遇 。
上世纪90年代去德国:
我在欧洲扩展商业版图
除了丽水青田 , 温州也是浙江走出国门的大户 , 他们和青田人一样 , 帮亲带故 , 团结互助 。 瑞安人郑旭涵就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来到了德国 。 1995年的德国 , 在他的眼里和现在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 这是一个严谨、成熟、缓慢的国度 。
与很多到德国的浙江人一样 , 一开始郑旭涵也从事餐饮业 , 但没过几年 , 他敏锐地意识到 , 随着中国商品涌向全世界 , 中德之间的国际贸易有着巨大的空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