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文体局|【节令美食】端午食粽


人们总喜欢把节日和吃食联系起来 , 用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将节日实体化 , 用嗅觉和味觉感受节日带来的欣喜 。 “粽子香 , 香厨房 。 艾叶香 , 香满堂 。 桃枝插在大门上 , 出门一望麦儿黄 。 这儿端阳 , 那儿端阳 , 处处都端阳 。 ”这是属于端午的独家记忆 。 细嗅粽香 , 轻解细线 , 将芦苇叶层层剥开 , 香菇、干贝、花生……每一颗粽子都小巧玲珑但饱含匠心 , 家乡地道的食材和独特的包法 , 让每一个喜爱粽子的人在这个节日里尽情放“粽” 。
今日推荐——粽子

福清市文体局|【节令美食】端午食粽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网络
端午食粽
粽子 , 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 , 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 。 粽子早在春秋 之前就已出现 , 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 到了晋代 , 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 端午食粽的风俗 , 千百年来 , 在中国盛行不衰 , 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 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 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 , 传播甚远 。
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和箬叶 (或柊叶 )等 。 包粽子主要是用柊叶、箬叶或菰芦叶 , 统称粽叶 。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 , 一般根据内瓤命名 。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 , 而且品种各异 , 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 , 主要有甜、咸两种 , 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 。

福清市文体局|【节令美食】端午食粽
本文插图
【福清市文体局|【节令美食】端午食粽】

图片来源网络
粽子的发展
据记载 , 早在春秋时期 , 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 , 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 , 称“筒粽” 。 粽属于“籺”的一种 , 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 , 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 。 籺有很多品种 , 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 , 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 。
有传说粽子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 , 而早在春秋时期 , 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
晋代 ,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 这时 , 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 , 还添加中药益智仁 , 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 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 , 品种增多 。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 , 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
宋朝时 , 已有“蜜饯粽” , 即果品入粽 。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 , 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
元、明时期 , 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 , 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 , 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明、清时期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 , 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 ,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明清两代 , 粽子成了吉祥食品 。 相传 , 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 , 在赴考场前 , 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 , 样子细长很像毛笔 , 谐音“必中” , 为的是讨个口彩 。 一直到至今 , 每年农历五月初 , 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 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 从馅料看 , 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 , 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 各地的粽子 , 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 , 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 。

福清市文体局|【节令美食】端午食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