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一场卖20万和一场卖2亿的直播,差距背后有两个被忽略的系统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一场卖20万和一场卖2亿的直播 , 差距背后有两个被忽略的系统
阅读这篇文章之前 , 我们先做几个非常简单但是非常重要的动作——
尝试把你的食指横放在齿间 , 现在 , 你的嘴角会微微上扬 , 有没有觉得比之前高兴了一点?
皱起眉头呢 , 会不会感受到一丝不悦?
现在 , 上下点点头 , 你会不会觉得 , 读到的文字更有道理一些了?
那摇摇头呢 , 是不是变得更谨慎、更警觉了 , 更想要提出质疑?
因为高兴时你会微笑 , 所以 , 嘴角上扬的表情(即使仅仅是因为咬着手指)也会让你的大脑联想到平时微笑时的场景 , 从而使你感到高兴;同样 , 通常你是在赞同别人观点的时候点头 , 这会使点头的你更倾向于同意 。
常见的表情和动作在不知不觉地影响你的想法和感觉 。 这些复杂的反应快速地呈现在你的脑海中 , 而且都是自主发生、无须费力的 , 同时 , 你不能左右它、无法让它停止 , 这是一种认知、情感和生理反应的自我强化 。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我们对于自己一无所知” , 他认为 , “一无所知”是阴暗的 , 因此被我们有意识压抑 。 然而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 , 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社会学、心理学实验发现 , 这部分“一无所知”是无意识的 , 我们是无意识的走向了系统性的认知偏差 。
营销业界的行家里手多深谙此道 。
这背后的底层逻辑 , 其实可以用认知偏误中的“锚定效应”、“曝光效应”以及“禀赋效应”来解释 。一场卖2个亿的直播 和一场卖20万的直播 ,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带货主播在功力和段位上的差距 。 何谓功力?就是带货主播及团队以比附定位、制造稀缺感、避免极端、权衡对比等等手段 , 来成功引导你消费行为的能力 。
大脑的双系统思维模型
如何更好地反“套路” , 清楚理解自己大脑深层的“无意识” , 提高决策质量?
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大脑的运作方式 。
大脑|一场卖20万和一场卖2亿的直播,差距背后有两个被忽略的系统
本文插图

愤怒的女性
审视这位女性的脸时 , 你可以迅速给出判断 , 她正在生气 , 你甚至可以对她的行为进行推测 , 感觉她将要说出什么刺耳的话来 , 声音也会飙高 。
你并不是有意评论她的情绪 , 或推测她可能要做的事 , 你对这张照片的反应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 并不需要额外的努力 。 这就是典型的“快思考” 。
现在 , 请看下面的问题:
17×24
你能立刻知道这是一道乘法题 , 会想要找到附近的纸笔 , 也会对答案的大体范围有一个模糊的直观认识 , 知道126,090和107都不可能是正确答案 。
但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 , “快思考”就是不够的 , 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运算 。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 首先 , 你需要重新回忆乘法口诀表 , 接下来 , 你可能会将其拆分成17×20和17×4 , 并记住中间步骤的结果340和68 , 最后得出408的正确答案 。
运算中 , 你的身体也会参与其中 , 你的肌肉会紧张、血压会上升、心跳会加速、瞳孔会扩大 。 计算结束时——无论是得出答案 , 还是放弃计算——它们才会恢复正常 。
丹尼尔·卡尼曼采用系统1和系统2 , 说明大脑中的两套系统:

  •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 , 不怎么费脑力 , 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的状态 。
比如:察觉对方语气中的恶意;确定两件物品哪个远哪个近;确定突然出现的声源;将短语“面包和……”补充完整;看到恐怖画面后做出厌恶的表情 。
  •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 , 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
比如:在一间嘈杂、拥挤的屋子里关注某个人的声音;在人群中寻找某位白头发的妇女;健步如飞 , 比平日走得快一点;观察自己在社交场合的做法是否得体;把你的电话号码告诉别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