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 他与范仲淹苏轼海瑞林则徐的“河长”天团,回望千年,这是上海的十字路口

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thevideotag.任仁发坚持认为 , 治理太湖的核心在吴淞江 。
他的坚持 , 他的登场 , 其实处在一个鲜为人知的特殊情势与关键时刻 , 对上海意义非凡 。
一个值得注意的“巧合”是:就在元朝专设“都水庸田使司”治理浙西水患的1298年 , 上海市舶司撤 , 上海地区港口贸易重心移至刘家港(今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 。
回望千年 , 这是上海的十字路口 。
在他之前 , 有范仲淹、苏轼 。 在他之后 , 有海瑞、林则徐 。
还有相对没那么广为人知但功不可没的夏原吉(也有称夏元吉)、叶宗行 , 及归有光等 。
他们都与上海的“母亲河”息息相关 。
今天行走在苏州河、黄浦江两岸 , 享受城市“因水而兴”“一江一河”福祉的人们 , 可以从他们的接力看到:不是没有这样的时刻——差一点 , 上海就可能不是今天这样的“地”与“位”了 。
【一】
近千年来 , 这些前人先贤 , 共同参与奠定了今天上海双河交汇、通江达海的水文格局 , 为以港兴市、面向世界的发展逻辑 , 同城共生、包容开放的人文底蕴 , “一江一河”、生活品质的美好追求 , 为城市从“东方大港”走向“国际化大都市” , 提供着令人艳羡的地理先导和支撑 。
而他——任仁发 , 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位 。
他是唯一专门任职于水利部门的官员 , 公认的中国古代著名水利专家 , 官职曾相当于元代“水利部副部长” 。 今天位于普陀区志丹路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里 , 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 , “国内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那座元代水闸 , 就被认为是他的手笔 。
他也是叶宗行之外 , 唯一的上海本地人 , 家族墓在青浦区重固镇新丰村高家台 。
他还与赵孟頫齐名 , 是历代公认的一流画家 。 2002年上海博物馆轰动全城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72件精品 , 其中一件就是他的作品 。 另一幅他画的《五王醉归图卷》在2016年被拍卖时 , 经过上百次激烈竞价 , 以3.036亿元成交 , 创下当年“中国艺术品在全球的最高成交纪录” 。
深入了解还可发现 , 从画作 , 到治水 , 两者暗藏着一个颇为可贵的共通之处:他一以贯之的心迹与风骨 。
水、画、人 , 堪称任仁发“三绝” 。
【二】
先说水 。
深入史料才知:今天的上海地域 , 曾有过上述的这么多中华人物 , 俱为一事来 。
这些当年的“河长” , 为这一方水土的源远流长与安宁 , 殚精竭虑 , 不懈奔走 。 他们和无数先辈 , 用近千年前赴后继 , 为上海编制一部“上善若水”的生长密码 。
近千年 , 是从范仲淹算起 。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清平乐》第6集剧情里 , 围绕宋仁宗废郭皇后一事 , 范仲淹陷入朝廷争斗 。 史载也是如此 , 他随后被贬出京 , 在景祐元年(1034年)正月去了睦州(今杭州桐庐、建德、淳安一带) , 本想如《移苏州谢两府启》所写 , “江山为助 , 宁慕笑歌 , 鹤在阴而亦鸣 , 鱼相忘而还乐 , 优游吏隐” , 没想到六月 , 就被调去苏州任知州 。 原因就是苏州水灾严重 , 大片农田被淹 , 灾民逾十万户 。
在他之前的近千年 , 太湖流域大体如《尚书·禹贡》那句名言所说——“三江既入 , 震泽底定” 。
震泽 , 即太湖 。 底定 , 犹奠定 。 三江 , 指松江、娄江、东江 。 一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太湖水从三江分流入海 , 则安然无恙 。
然而到唐宋后 , 泥沙日益堆积 , 三江中两江淤塞(据北宋郏侨《水利书》 , 淀山湖就是东江湮没以后形成的 。 阳澄湖的形成也被认为与娄江湮塞有关) , 只剩松江 , 即吴淞江 , 也日益狭窄、泛滥成灾 。 清嘉庆《上海县志》卷三载:吴淞江“唐时阔二十里 , 宋时阔九里 , 后渐减至五里、三里、一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