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中国|蚂蚁去“金融”加“科技”,背后有何变化?会影响估值吗?这些巨头也在更名


券商中国|蚂蚁去“金融”加“科技”,背后有何变化?会影响估值吗?这些巨头也在更名
本文插图

“蚂蚁”更名了 , 还是那个“蚂蚁”吗?
6月22日 , 官方证实 , 蚂蚁金服全称已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尽管往往是依托金融业务起家 , 蚂蚁、京东数科、小米数科等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名字“去金融”似乎成了近年的趋势 。
“金融”隐身、 “科技”登台 , 业务和估值将如何变化?
蚂蚁更名:“金融”隐身 , “科技”登台
蚂蚁科技集团官方人士向券商中国采访人员证实 , 蚂蚁全称已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一步将办理工商登记变更 。
券商中国采访人员注意到 , 早在今年6月8日 , 蚂蚁对外简称已经是“蚂蚁科技集团” 。 彼时 , 蚂蚁官宣将自研数据库产品OceanBase独立进行公司化运作 , 成立由蚂蚁100%控股的数据库公司北京奥星贝斯科技 , 并由蚂蚁集团CEO胡晓明亲自担任董事长 。
6月19日 , 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 , 阿里巴巴合伙人、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出席并作发言 , 彼时其官方职衔中的原“蚂蚁金服”也已变为“蚂蚁集团” 。
对于更名 , 蚂蚁集团方面相关人士22日向采访人员回应:“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 , 但蚂蚁还是那个蚂蚁 , 坚持创新 , 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过去两年多来 , 在战略层面 , 蚂蚁一直对外强调金融科技的开放合作 , 定位作为平台方合作金融机构 , 这个角色身份当前已经打开局面、越行越稳;2018年11月底 , 金融科技专家出身的阿里云原总裁胡晓明重回蚂蚁金服集团 , 陆续担任总裁、CEO职务 , 高层人事调整已有端倪 , 蚂蚁隐去“金融”标签 , 给数字化升级正名 , 是顺势而为 。
从公开线索看 , 蚂蚁改名 , 背后是业务之变:
今年3月 , 支付宝官宣改版 , 将由金融支付平台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 , 不再局限于支付信用理财等金融功能 , 而增加了外卖到家、果蔬商超以及医药等板块 , 并突出了高德打车、大麦演出、淘宝、盒马等阿里系小程序 。 蚂蚁集团CEO胡晓明称 , “支付宝计划未来三年内 , 携手5万家服务商 , 帮助4千万商家完成数字化转型 。 ”
今年5月 , 蚂蚁重新整合支付宝搜索业务 , 首次独立为事业部 , 金融业务板块突出其综合金融服务窗口功能;6月 , 蚂蚁自研数据库产品Ocean Base升格 , 独立进行公司化运作 , 拟向金融、交通、铁路、航天等领域做技术输出 。
金融业务仍是主要收入来源
尽管依托金融业务起家 , 但名字“去金融”似乎成了近年的大趋势 。 不仅仅是蚂蚁 , 近年来 , 包括京东、小米等多家互联网巨头均在“去金融化” 。
2019年9月 , 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也更名为小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 在名字上弱化金融属性 。
2018年9月 , 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科” , 坚持数字科技战略 , 加大在数据和技术上的投入 , 并称任何与数据和技术无关的业务都不做 。 “京东金融四个字已经不能涵盖我们所有的业务了 , 所以才更名 。 ”京东数科方面人士在受访时称 , 截至目前其已完成了在AI技术、AI机器人、数字营销、智能城市、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布局 , 累计覆盖4 亿个人用户、800万线上线下小微企业、700多家各类金融机构、17, 000家创业创新公司、30余座城市的政府及其他公共服务机构 。
不过 , 从业务开展及营收构成来看 , 金融业务仍然是金融科技大公司的重要业务板块及营利来源 。
2019年 , 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增幅最高 , 全年39%至1014亿元(人民币 , 下同) , 与游戏业务收入(1147亿元)基本持平 。 今年一季度 , 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成为腾讯集团第二大营收来源 , 该项业务单季收入同比增长22%至264.75亿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