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消费研究小组|凌岚:母语是随身携带的祖国( 二 )


《离岸流》收录的小说 , 均为凌岚近两年在国内文学期刊上发表的作品 , 基于过去20多年来中国大陆留学生在美国的移民生活创作 , 题材包括异乡漂泊、中年危机、移民二代对父母辈的认同与反叛等 。 在这里 , 小说被打上了故土与异乡的双重底色 , 细节兼有生活化的真实和戏剧化的张力 , 凌岚反复打磨 , 使日渐模糊的记忆重新鲜明 。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哈金评价:“这些故事写得粹美亮丽 , 表现了人生的迁异、失落、孤独和忧悯 。 它们构成了华文文学中一块绚烂的景地 。 ”
南京消费研究小组|凌岚:母语是随身携带的祖国
本文插图

《离岸流》
凌岚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同名小说《离岸流》里的洛杉矶华人小夫妻 , 路遇劫匪、胎儿流产 , 岁月静好的生活被打破 , 他们将胎儿骨灰撒到一片布满离岸流的海湾 。 由此 , “离岸流”作为小说的中心喻象 , 被用作了整部小说集的书名 。
“离岸流是加州的洛杉矶地区以及澳大利亚海岸边常见的现象 , 简单说 , 指海潮向远离海岸的方向流动 。 有离岸流的海滩 , 是不能游泳戏水的 , 人会溺亡 。 在这些地方的公共海滩入口都有醒目的标牌 , 提醒游客 。 在我生活过的几个城市 , 南京、北京 , 都是内陆城市 , 生活中常见的水体都是湖泊江河———玄武湖、紫霞湖、未名湖、后海 , 浩大者是淮河、长江 。 到了美国才见到海 。 海意味着跨出国门 , 远离母国的安全温暖的岸 , 走向一个充满危险的未知世界 。 离岸流象征移民生活中所有的不可知、不确定性 。 ”凌岚说 。
《老卵》的主角是一个诗人 , 八十年代新新诗的代表人物 。 初到美国时 , 老卵跟美国有过一段蜜月期——成为文学界的宠儿 , 娶了做律师的白人妻子 , 一时如日中天 , 但没过几年 , 就被妻子扫地出门、落魄街头 , 在“自由又不自由”的美国 , 诗人的骄傲荡然无存 。 凌岚说 , “写这个小说 , 其实是在怀念八十年代文学的黄金时代 。 老卵是几个诗人的集合体 , 就像所有的虚构一样 , 他的死是象征意义上的 , 代表诗歌时代的终结 。 ”
老卵站在风雪中的高声叫骂 , 切实传达了新移民的沮丧感——难吃粗糙的咖啡 , 甜腻的中餐馆外卖 , 莫名其妙的移民条款 , 反正哪儿哪儿都不对 。
《司徒的鬼魂》写了华裔女性林里和印第安土著酋长之间的爱情 , 这是一个纯虚构的故事 。 “印第安原住民的遗址 , 在美国东岸并不常见 , 但还是存在的 。 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 , 关于他们的记忆都已经走进苍茫天地、历史兴亡中 , 这种新与旧 , 新来者与原住民的对比是美国独有的 。 《司徒的鬼魂》就是想表达这种族群对比 。 所谓鬼魂 , 指原住民在土地上留下的记忆的辐射 。 ”凌岚说 。
除了离乡、离异这类移民文学中常见的主题 , 凌岚作品中也有相当部分书写亲情 , 父女的 , 母女的 , 疏离的 , 怀念的 , 牵挂和悔恨的 。 凌岚说 , “没有单纯的爱情 , 只有牵挂的人生” , 虽然她并没有预设读者 , 但一旦使用母语 , 即开启了写作者与族群记忆的联系 , 写作者便有了记录社区生活和族群历史的使命 。
移民文学是全球飘散的蒲公英文学 , 某种意义上 , 母语也是祖国 , 是随身携带的精神层面的祖国 , 对远离故土的华人来说 , 写作未必是一种生存需要 , 而是情感需要 , 从颠沛和艰辛中逐渐安顿下来 , 选择用母语抒写乡愁简直是本能 。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白先勇、於梨华、陈若曦、陈映真笔下的台湾留学生文学 , 到1980年代风靡一时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从新世纪头十年一批成熟的新移民文学的诞生 , 比如哈金的《等待》《自由生活》等等 , 再到眼下涌现的新一代移民文学 , 海外华人的书写 , 为当代中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多样性 , 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