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汐笔谈|推开神怪故事里的“禁忌之门”:从五代白骨妇人,到日本鹤妻报恩01 从日本到古希腊:东西方的“禁忌故事”02 禁忌,从一开始就设定了被打破的结局03 推开禁忌之门:故事背后的社会心理( 二 )


第二类包括伊邪那岐救妻、俄耳甫斯和毛伊等 , 是否遵循禁忌与生死紧密相关 。
俄耳甫斯用笛声感动冥王 , 获准可以将妻子带回人间 , 前提是在此之前不能回头看妻子 。 他终究没忍住 , 从此只能和妻子阴阳两隔 。
日本创世神话里的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的故事与之相似 , 在妻子兼妹妹伊邪那美死去之后 , 他痛苦万分 , 决意到黄泉之国追寻 。 遇到妻子时 , 对方告诉他:当我跟黄泉之神交流时 , 你可不能偷看 。 伊邪那岐打破禁忌偷看 , 被妻子化身的丑陋形象吓坏了 , 拼命想要逃走 。
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
樱汐笔谈|推开神怪故事里的“禁忌之门”:从五代白骨妇人,到日本鹤妻报恩01 从日本到古希腊:东西方的“禁忌故事”02 禁忌,从一开始就设定了被打破的结局03 推开禁忌之门:故事背后的社会心理
本文插图

第三类包括潘多拉、亚当夏娃和浦岛太郎等 。
这里的禁忌通常与某个具体物件有关 , 如神秘盒子、树上的苹果等 。 他们受到外界的引诱 , 或者内心的好奇作祟 , 打开“魔盒”之后 , 所处的境遇就会发生彻底改变 。 潘多拉把灾难和瘟疫带到了人间 , 浦岛太郎瞬间从年轻人变成老翁 , 亚当夏娃则被逐出了伊甸园 。
02 禁忌 , 从一开始就设定了被打破的结局 在数量庞杂的禁忌故事中 , 我们似乎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禁忌被打破之前 , 人们得到了许多“好处”:美色、金钱、青春、死而复生的机会、无忧无虑的生活等等;一旦打破禁忌 , 会带来多重负面冲击:情绪惊吓、妻子离开、死亡、灾祸、穷困、衰老等等 。
打卡魔盒的潘多拉
樱汐笔谈|推开神怪故事里的“禁忌之门”:从五代白骨妇人,到日本鹤妻报恩01 从日本到古希腊:东西方的“禁忌故事”02 禁忌,从一开始就设定了被打破的结局03 推开禁忌之门:故事背后的社会心理
本文插图

更令人困惑不解的一个事实是:明明事先已经反复叮嘱 , 千万不能做某些事 , 为什么偏偏不信邪?到头来只能自食恶果 , 既可怜又可恨 。
对此 , 日本学者河添房江有过精辟的总结:所谓禁忌 , 就是用来打破的 。
从人性角度来说 ,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 。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 , 当你告诉她/他不能做什么的时候 , 他们还是会跃跃欲试 , 有时候还要吃了苦头才罢休 。
心理学上 , 有个著名的“粉色大象实验” , 当有人告诉你“千万不要去想屋子里有一头粉色大象”时 , 你的头脑中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个形象:一头憨态可掬的粉色大象 。
因此 , “禁忌”在被提出、并被反复强调的同时 , 也在被立禁令者心里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 , 他会一直去想象在禁忌房子里 , 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 等到某一个特定时刻 , 不断累积的好奇心终于爆发 , 禁忌被打破就在情理之中了 。
或许 , 当白骨妇人的丈夫、鹤妻的恩人在看到另一半的原形后 , 除了感到恐惧、差异等情绪外 , 心里大概也有一丝丝的满足感:因为终于找到了事情的真相 。 当然 , 当他发现看到真相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时 , 些微的快感会被无限的懊恼和痛苦所掩盖 。
试图将妻子从冥界救回的俄耳甫斯
樱汐笔谈|推开神怪故事里的“禁忌之门”:从五代白骨妇人,到日本鹤妻报恩01 从日本到古希腊:东西方的“禁忌故事”02 禁忌,从一开始就设定了被打破的结局03 推开禁忌之门:故事背后的社会心理
本文插图

从禁忌的“门槛”来看 , 打破它们的难度系数通常极低 。
在上述故事中 , 立下的禁忌往往是“不能回头”“不能拿灯照”“不能打开柜门或盒子”“脚不能碰到地面”等 , 想要突破禁忌 , 简直易如反掌 。 这时 , 强烈的好奇心诱惑 , 与轻而易举就能打破的禁忌 , 形成了鲜明反差 。 就像是一个神秘的房间 , 仅仅虚掩着门 , 站在门口的人很难选择不去推门 。
虽然禁忌故事诞生于千百年前 , 但现代文学作品中 , 仍然有诸多此类故事的变形版本 。 科幻经典《三体》中 , 地球人收到来自三体人的警告:“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人类还是回复了信号 , 结果整个地球文明都要面临灭顶之灾 。
03 推开禁忌之门:故事背后的社会心理 关于禁忌故事 , 日本学者河添房江还从东西方社会文化、荣格心理学等维度 , 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