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闻说|日本电影 | 详解《坏孩子的天空》背后的迷失与希望
本文插图
我曾无数次谈起北野武 , 却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形容词来给他贴标签 。 ——云纳君
本文插图
1994年 , 是北野武人生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他的电影以叛逆狂妄和暴力美学而著称:《凶暴的男人》 , 《3比4X10月》 , 《那年夏天 , 宁静的海 》...
在此之后的电影是温情的:《坏孩子的天空》《花火》《菊次郎的夏天》...
笼统的用“传统暴力美学”去概念北野武电影是错误的 。
首先“传统暴力美学”所指的是:是源自美国的一种电影趣味性的探索形式 。
它是用电影人以镜头语言和动作表演来呈现出一场具有攻击性 , 夸张性质的暴力行为 。 通俗来说 , 它就是把通过镜头剪辑达到场面或者暴力行为的形式感 , 但传统“暴力美学”忽视了社会道德与人文精神 。
北野武的电影也不是传统“暴力美学” , 它是一种“后暴力美学”(后现代主义)的产物 。
其次“后暴力美学”不同于传统的是:它弱化了一定感官上的刺激或者隐藏某种形式 , 也就是把削弱了影像本体论的电影呈现 , 但却赋予了电影更多的社会意义和内涵价值 。
本文插图
它是跟随着后现代主义发展而发展的 。 因此“后暴力美学”是反传统 , 反权威 , 反对精英 , 反主体意识 。
这也就是说这些“后暴力美学”实际上是借以“暴力”的外壳来对某种社会的问题或者传统世俗某种现象 , 来进行道德上的批评或者对于社会的某种控诉 。 它是借以“暴力之名” , 来完成某种“意识共识” 。
曹保平执导 , 邓超主演的《烈日灼心》显然就可以被归纳为“后暴力美学”的范畴之内 。
本文插图
北野武电影显然也趋于后现代主义产物下的“暴力美学” 。
尽管“暴力”是北野武电影始终具有的共性 , 但是北野武从未试图“以暴制暴”的形式来完善电影主题 。
北野武电影中的“暴力”是被削弱的 , 在它的背后所隐藏的是北野武对于传统与社会的哲思与控诉 。
北野武是反传统的 , 他在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控诉日本社会“合理性”所隐藏的现实问题 。
本文插图
1997年的《花火》被认为是北野武对于生命的“危险与救赎”意识归纳为作品的分水岭 , 他用以“离经叛道”的形式上演了一场“樱花与刀”的生与死的矛盾 。
1996年《坏孩子的天空》却很少有人所谈起 , 它通常都会被很多电影爱好者们所一笔带过 , 普遍认为《孩子的天空》是北野武人生的自述 , 用以巧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治愈性”的故事 。
一纸“广场协议”曾让日本“失去了二十年” 。 而北野武冷峻下的《坏孩子的天空》就是制造了一个“美好的梦境”来讲述了“失去的二十年”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道德焦虑与社会现实 。
本文插图
北野武 | 历史下的日本
中国与西欧不同 , 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稻米等谷物粮食 , 粮食生产是资源节约但劳动密集型的技术 , 而西欧得益于牧场繁荣 , 他们的豆制品和肉制品是主要生产作物 , 农牧业生产是土地密集但劳动稀疏的技术 。
这些导致了 , 中国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 , 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 , 诞生了孔子 , 老子 , 庄子等哲学家 , 而西方哲学受限于土地的狭小 , 他们会不断地向外扩张并且试图征服文明 , 这也导致了他们必将会走向海洋文明 , 但我们纵观文明史 , 日本是特殊的存在 。
推荐阅读
- |第23届上海电影节取消红毯及评奖 电视节颁奖典礼保留
- 电影|复工前的电影以及复工首日:“没想到大家的热情这么高”
- 电影院|全国影院复工首日票房破百万!
- 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刚刚,上海影院复工首场放映结束,女影迷说了一句话
- 韩国电影,马东|《釜山行2半岛》终于来了,但导演担心票房,称后悔写死马东锡
- 电影|写在影院解禁前:读书与电影
- 电影|《釜山行2:半岛》令人失望?
- 古惑仔,电影|盘点电影《古惑仔》戏里戏外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你又知多少?
- 综艺,奔跑吧兄弟|《奔跑吧》 收视破3蝉联冠军 "电影特辑"为电影业重燃信心
- 电影|一部《战毒》,究竟和现实的缉毒行动有多高的重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