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演艺,让“诗”和“远方”在一起(文化圆桌)

旅游演艺,让“诗”和“远方”在一起(文化圆桌)
文章图片

旅游演艺,让“诗”和“远方”在一起(文化圆桌)
文章图片

旅游演艺,让“诗”和“远方”在一起(文化圆桌)
文章图片

【旅游演艺,让“诗”和“远方”在一起(文化圆桌)】旅游演艺,让“诗”和“远方”在一起(文化圆桌)
文章图片

旅游演艺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 。 经历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十余年的快速发展 , 旅游演艺已成为全国各大景区的“标配” 。 但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艺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等问题 。 近年来 , 旅游演艺票房增长呈现放缓趋势 。 2019年 , 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 , 将推进旅游演艺的转型升级作为首要任务 。
旅游演出与剧场演出有什么本质区别?二者能否实现融合互鉴?中国旅游演艺将朝着什么方向转型?对比世界旅游演出生态 , 我们积累了哪些经验?又有哪些需要提升之处?本版邀请部分专家和业内人士 , 共同探讨旅游演艺的现状和未来 。
——编 者 
对话人:
周飞亚(本报采访人员)
潘 燕(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
戴 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毛修炳(北京道略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
梅帅元(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 欢(宋城演艺品牌策划部总经理)
从“印象”系列到“沉浸式”演出
植根自身文化不断迭代
采访人员:中国的旅游演艺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产生了哪些演出类型?它们各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潘燕:业界一般把中国旅游演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首先是城市剧场的驻场表演 , 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西安问世的《仿唐乐舞》 。 然后是主题公园演出 , 以90年代深圳华侨城为代表 。 2004年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诞生 , 真正掀起全国旅游演艺发展高潮 , 进入第三阶段 。 此外 , 还有节庆活动类旅游演艺 , 在旅游旺季或特定节日引入演出 , 如乌镇戏剧节、阿坝红原雅克音乐节 。
近年来 , 几种演出类型各自迭代 。 比如主题公园式的旅游演艺 , 一开始以游乐项目为主 , 演艺为辅;后来以演艺为主 , 园子成为演出场景和配套空间 。 目前 , 驻场表演类项目占50%以上 , 主要品牌有《功夫传奇》《ERA时空之旅》《魅力湘西》等 。 但这类演出大都在城市中心 , 与景区的联动性不够 , 已形成品牌的项目较少 , 总体盈利率较低 。
毛修炳:目前看来 , 主题公园优势比较明显 。 近几年 , 主题公园式旅游演艺票房增长很快 , 已占近半市场份额 。 原因在于 , 主题公园式旅游演艺的业态更加多元 , 能留住游客 。 相较而言 , 实景演出受季节、天气影响较大 , 一般只能在晚上演 , 演出场次受限 。 另外 , 实景演出往往由景区聘请知名编导团队打造 , 创作和运营是分开的 , 内容更新迭代较慢 。 而主题公园的创作和运营一体化 , 更加灵活 , 便于不断调整 。
梅帅元:不同类型的旅游演艺有不同属性 , 不能简单地比较 。 山水实景演出分布在自然景区 , 观众基本都是远程游客 , 一辈子只来一次、只看一次 , 演出如果已经打磨得足够完善 , 并不需要经常更新 。 主题公园式旅游演出主要依托城市 , 观众多为周边游客 , 可能会反复游玩 , 当然需要经常增加新元素 。 无论市场份额如何变化 , 各类演出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场域 , 不会完全被取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