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史时代伴随预言流传

信史时代伴随预言流传。信史时代伴随预言流传象形文字从三代后期的周朝出现演变 , 便于书写的篆体出现 , 显示人的自我意识渐增 , 这似乎是必然的过程 , 离“道”渐远了 , 敬畏之心已趋式微 。当年司马迁读《春秋 历谱》看到周厉王叹了一口气 , 佩服太师师挚的远见 , 已经预见乱象 。 确实这是个关键的年代 , 暴虐的厉王被放逐之后 , 由二位大臣执政的共和时代 , 共和元年(西元前841年)此后的中国历史才开始史事有年代可凭 , 正当此时人们开始以文字记人事、记史的时候 , “预言”出现了!中国最早的预言出现在厉王之后的周宣王 , 《史记 周本纪》记载:宣王都城镐京流传:“弧箕服 , 实亡周国” , 宣王大惊 , 以为卖“弧箕服”(放箭的袋子)的人要造反 , 开始大捕杀 。 一对卖弧箕服的老夫妇在逃避追捕时 , 捡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 , 她就是日后“烽火戏诸侯”的褒姒 , 预言应验了 , 西周灭亡 。 中国也進入孔子说“道之不行久矣”的春秋战国时代 , 王侯争权、人伦沦丧开启大战乱时代 。现代人应该感到奇怪 , 首先为什么信史时代开端不久中国即進入思想鼎盛颠峰时期呢?诸子百家学说同起并兴爆炸似地澎湃到极点 , 迄今我们仍然莫名究竟、百思不解 , 甚至还在研究学习 , 对当时人的智慧感到不可思议 。 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 , 这个说法只见人心(人的想法)不见道性 , 从人性的观点看确实愈多元愈丰富多姿 , 但是从另个角度看 , 这是思想乱度增加的情况 , 体现是整个社会能量下滑后愈二极化的现象 , 道理很简单:有所谓“好的现象”就相对出现“坏的作用”!这就是老子讲的“大道废 , 有仁义;智慧出 , 有大伪” , 这个现象2500年后的现今又再现一次!一个更混乱的社会却让人更迷惑……第二疑惑是:为什么秦汉以后 , 中国舞台出现以儒道为主流思想 , 而非延续百花齐放?儒道二家的学说在当时社会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条件 , 诸子百家的思想按理说应该能人才辈出 , 绵延不绝 , 甚至在往后的二千多年中争鸣齐放才合理 。 结果正好相反 , 百家只是象昙花一现般便后继乏人 。 儒道反而成为主流 , 即使如此 , 二家也只能说是有继承者 , 却没有超越开创者 , 二千多年来智慧如老子、孔子不曾再现 , 为什么呢?答案对现代人其实不难!历史发展显然不是按我们人能认识的理路演進 , “道”在其中 。 如果中国社会持续的多元化发展 , 很快的会出现社会价值观模糊 , 是非善恶难分 , 类似当今社会的现况会提前出现在神州舞台 , 这种情况恐怕维持不了中华文化往后的二千多年完整稳定的发展 。 所以老子才说:“民之难治 , 以其多智 。 以智治国 , 国之贼;不以智治国 , 国之福 。 ”根本不鼓励这种思想复杂的社会 , 直接会混乱人心 , 致使社会道德下滑 。 所以儒家思想对往后中国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提供了一套做人处世的标准 , 一种避免二极化的中庸哲学 。 这有效地稳定了在大乱世中的民间社会 , 也就是这股道德力量让博大精深的神州文化经历一朝一代地稳定、细致的发展到今天!其实大乱世之中 , 老子和孔子各看见问题 , 孔子的“道德复原工程”企图想把当时思想混乱社会状态复原到周朝初期 , 工程从复原角度看是失败了 , 却成功地维系稳定道德的下滑 。 老子则认为:人的思想就象河水源头 , 一经污染整个混杂 , 要还原实在太难了 , 要将整个社会净化简直不可能!匆匆写了《道德经》就消失于神州舞台 , 五千字的对象只有二种 , 为政者与思想纯净的人 。 思想个人还原还有可能 , 整体净化不在他的能力范围;至于为政者 , 真言在此敦请好自为之 , 遵循者玄德自积 。 “道”之理尽在五千言 , 不用推销 , 明白者心自有灵犀 , 一点就通 , 所谓“上士闻道 , 勤行之……下士闻道 , 大笑之 。 不笑不足以为道”;思想混杂的人 , 也就难能明白 。所以儒道二家在往后的神州舞台起到“宗教”的作用 , 真正的宗教有两个作用:一是使思维纯净的人能得道 , 走回神的世界;另一个就是能够维持社会的道德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 。 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西方文化就是建立基督教的基础上 , 这两种作用让欧洲各民族能走过中世纪的黑暗时代 , 从道德败坏罗马文明走出 , 开创出现代西方文明 。 其中这些清修道士扮演了中国“士”的角色 , 这些走回神世界的人 , 生命展现出超然的智慧与坚毅 , 给欧洲社会开创另一个神传的文化 。 所以这些下世传道的觉者以偶然形式出现却不是偶然 , 他们讲出的高层次的理历久弥坚 , 让往后历史上众多的感悟者展现出生命的智慧、勇气 。 人类文明表面上看由原始進入文明 , 实质上是由高级生命的引领而开创出 , 这才是使人类有别于动物的真正因素!漠视、否定这个真实 , 人类会走向野蛮 , 成为一种更可怕的动物……在论语中有一段悬案 , 孔子的学生颜回去世时 , 他哀逾丧子 , 流着泪说:天丧予(老天要亡我啊)!象天塌般似地恸悲 , 没人真正明白他的心思 。 孔子晚年 , 有次当众学生面前告诉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位“吾日三省吾身”以著孝经闻名的曾子回答:“是!我懂” 。 显然孔子有意考验他能否继承道统 , 问完 , 孔子就走了 。 大家莫明夫子玄妙 , 纷纷围问曾参 , 于是曾参说:“夫子的道 , 忠恕而已” 。 这显示孔子之道后继乏人 , 曾参只能继承儒家仁学 , 明眼的人一看就明白 , 用忠、怒二个概念来认识“一以贯之” , 已经离道甚远了 。 不要忘了孔子告诉学生:“朝闻道 , 夕死可矣!” , 我们想想早上听到为人的忠、恕之道 , 晚上就让人甘心死而瞑目 , 这样的人恐怕找不到 , 根本没切中要点!如果是成神之道 , 早上听了“道” , 晚上死也不后悔 , 这才算物超所值 。 孔子在《易经 系辞传》说:“无思也 , 无为也 , 感而不动 , 遂通天下” , 舍尽人的思维 , 不须任何做为就能直觉而全感全知 , 一览真貌而非盲人摸象 , 这才是道贯之学 。 所以孔子问礼于老子 , 表面问礼内藏高层次道学的承传 , 这就不难感受颜回过世时 , 他“天丧予”的感受 , 其实预知感叹后继乏人的发展 。 果然孔子之后 , 出世的道学隐没 , 入世的仁学却被发扬光大 。 后继者象孟子讲浩然正气、讲义、性善 , 这都缺少“道”的论述 , 无形中斩断道学 , 然而乱世中儒家以仁为本 , 修身处事的价值观深植社会民心 。儒道分家 , 道家思想同样广泽民间 , 无为的政治理念在往后的历史中 , 次次安抚历经动乱的社会 , 代代都有修道隐士 , 处处都有尝尽生命无奈苦汁 , 识破凡尘的觉悟者入道修练 。 大混乱的同时 , 在印度释迦牟尼讲的佛法 , 汉朝后逐渐消失于印度却光耀于神州舞台 , 让秦汉之后儒释道三家成为中国文化主流 , 再一次稳定住中国社会的架构 , 更重要的是孕育出的文化蕴藏着强大融合力量 , 象丹鼎般熔炼所有出现在这个舞台的各民族!信史之初字体的转变中国的文字演進也隐含这些历史的玄机 , 大动乱后的演变从篆籀、隶书到楷书 , 文字愈来愈便于书写 , 文字的神奇性也随之潜隐 , 体现在人类社会就是神的色彩变的隐淡 , 强化以人为主体的多元、多姿彩的传奇文化 。篆籀体属于古体字 , 演变成隶书其实是一个大转变 , 但是这一大变化却不是缓慢的自然演進 , 更不是集众人之智慧而成 。 据史载一说秦朝因罪入狱的程邈 , 狱中覃思十年 , 造隶书三千字 , 上奏始皇帝获用而升为御史 。 另一说战国时居夏山的神人王次仲 , “笔扎所先”预见用笔书写的时代将临 , 于是变篆籀为隶书为新时代预做准备 。 始皇定天下后 , 认为造书者有大功劳 , 遣史征召却遭到谢拒 。 始皇大怒命使者复往 , 再不从命就杀掉他 。 于是王次仲当着使者面前化成一只大鸟飞上天 , 留了三根羽毛让使者复命 。 这二说 , 明眼人都看到神奇处 , 王次仲直接就是神仙说 , 而程邈也相当离奇 。 当时是竹简书 , 文字并不普及 , 在牢狱里研究文字、参考文献、篆刻成就 , 几乎不可能 。 玄奇的十年是否隐含着一段奇遇、点化、悟道、超常成就呢?当然后世的史学家采用程邈之说是必然 , 玄异部分隐晦些 。 历史应该是真实的纪录 , 但是受时空推移、记史者的认知程度产生的偏差似乎又是不可避免 。 回归到原点就容易窥见真实 , 稍微研究汉字的人都知道深奥、严谨 。 如前言 , 中国文字内藏的音韵、形符、意象 , 贯穿着高层高间 , 一般人根本无法随意变动 。 现代仍流传的文字命理 , 连笔划都有玄妙在其中 , 象草字头不能用“艹”必须以“艸” , 用错了 , 天地人格跟着错位就失去准度了 。 从这角度看 , 王次仲之说可能更接近真实 。德行天下─天下有德者居之文字并非持续地演進 , 隶书体后文字非常稳定使用二千年 , 之后出现的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外形变化 , 本体没有变化 。 表现出的是人文、艺术的变化与成就 , 其实体现道德稳定在一个水平 。 字体变动直接反应社会道德观的变动 , 最明显莫过于现代文化大革命后的简体字 , 那是后话 。 基本上这段丰富的历史时期 , 中国社会進入一个“德行天下”的时代 , 天下有德者居之 , 最明显就是一朝天人一朝文化的特色 。 民间社会重德行善 , 特别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气中庸的待人处世原则深植民心 , 即使历经动乱 , 充分展现出中国人乐天知命的价值观 。文字的神奇在这个时期却有另一种形式展现──预言!一种奇特的文字记述却隐含着未来 , 寓意历史的另一层的真实 , 这种现象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 , 但是中国最特别 , 不仅多历朝历代都有 , 而且形式多样多变 。 这被视为上天的警示 , 在过去人类社会是高度的被重视 。 最著名莫过于秦朝“亡秦者胡”的预言石 , 秦始皇为了这四个字 , 命蒙恬北伐胡人匈奴 , 建造万里长城 。 这位自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确实上天赋厚德予他 , 天时地利人和诸多条件让他从七雄中胜出 , 终结了大混乱;关键时刻让他统一文字、度量衡为往后的中国舞台完整统一奠下基石 , “始皇帝”不能说不是时势造出的历史人物!但是人性中的好功自大、骄奢权私 , 只好神道 , 放纵人心妄念、图能胜天的习性 , 似乎注定他成为一位暴君 。事实上 , 励精刻苦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罕见勤于政事的帝王 , 我们不难看出 , 他的一切自认为主宰命运的作为却不知不觉在加速着“亡秦者胡”的兑现 。“胡”不是指匈奴胡人 , 正是他的二世子胡亥 。 预言应验了 , 也就是说秦始皇根本走在他既定的命运上 , 人似乎逃脱不了命运 , 如果这是历史的真实 , 恐怕我们很多人很难接受的!无情的是 , 文字记载的历史正是这群凡夫俗子们面对命运的搏斗史 ,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 。 有情的世界里命运却是无情 , 文豪苏东坡感叹说“人生识字忧患始” , 人的忧患始于弄不清命的运行之理 , 积极奋斗掌握不了 , 随波消极也幸免不了…… , 或许我们该说“人不识字始患忧” , 人看不清历史真貌 , 主宰不了命运 , 正因为我们根本不算真的识“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