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曼|梁小曼:正像黄昏之多姿,鸟鸣之声茂,诗让我们在现实中贴地飞行 | 此刻夜读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梁小曼:正像黄昏之多姿 , 鸟鸣之声茂 , 诗让我们在现实中贴地飞行 | 此刻夜读
从幽暗的房间里醒来 , 有一刻
你寻觅着一种神秘黑鸟的声音 。
——《虚拟世界》
梁小曼将自己称为“诗人、译者、摄影师和画画的人 。 ”写诗之前 , 她已经写了十年散文、影评、书评、实验小说 , 拍过短片 , 一直在摄影 。
她是智利诗人、小说家波拉尼奥诗歌最早的中文译者 , 译有智利诗人劳尔·朱利塔的长诗《大海》、加拿大诗人洛尔纳·克罗齐的诗选《老虎的天使》 , 以及卡森·麦卡勒斯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 。
这所有的经历都刻在了她的诗歌里 , 以显形或隐形的方式 。 包括她出生的那个城市 。 诗人所成长的城市气质必定会影响到他的写作 。 “我的写作焦点、问题意识以及对时代情绪的诠释 , 与我生长于一个最具有反思气质(自由气质)的城市有关 。 ”出生于深圳的她与这座具有先锋精神的城市有着灵魂深处的呼应 。
近日 , 译林出版社出版了梁小曼的首部诗集暨摄影集《系统故障 诗与摄影:2009-2019》 。 在精选的48首诗作中 , 诗人展现了一个与时代纠缠的精神形象 , 同时在一些篇目里流露出一种幽默与俏皮 。 而她的摄影 , 则以诗人的镜头 , 试图呈现与捕捉人的社会属性以及状态的游离 , 更偏向情绪和情感的表达 。
这个时代为什么还需要读诗?今天夜读 , 进入《系统故障》给出的解答 。
梁小曼|梁小曼:正像黄昏之多姿,鸟鸣之声茂,诗让我们在现实中贴地飞行 | 此刻夜读
本文插图

《系统故障 诗与摄影:2009—2019》 , 梁小曼/著 , 译林出版社2020年1月版
这趟飞行 , 是所有飞行的其中一次
文 / 梁小曼
要谈论《系统故障》与其中的诗歌 , 可能要先谈我怎么开始写诗 , 毕竟没有诗人是一蹴而就的 。
在写诗之前 , 我已写了十年散文、影评、书评、实验小说 , 拍过短片 , 一直在摄影 。 作为一个写作者、创作者 , 实际上已有二十年 。 2009年 , 我偶然进入一个诗歌论坛 , 遇到许多诗人 , 开始转向诗歌创作 。
我一直都是一个文学人 , 更是矢志不渝的阅读者 。 我对文学与阅读的热爱受到家庭影响 , 父亲的书架除了专业书、医书 , 就是文学与诗词 , 是我小时候最爱去探索的宝藏 。 上世纪90年代 , 我在南方的某所大学进修我的汉语言文学时 , 除了外国小说、中国诗词 , 我也读了不少现当代汉语新诗 。 如果说 , 一个诗人写诗前需要准备其语言 , 那我算是有所准备吧 。
梁小曼|梁小曼:正像黄昏之多姿,鸟鸣之声茂,诗让我们在现实中贴地飞行 | 此刻夜读
本文插图

与其他诗人相比 , 我是一个诗歌产量极低的诗人(如果不是最低) 。 创作量相对爆发在最初三年(2009-2012) , 以及最近三年(2017-2020) 。 这两个时期的诗歌创作泾渭分明 , 完全两种面貌 。
而在2013至2016年 , 似乎是我诗歌的沉默期 。 最初的、也相对盲目的狂飙突进缓和了下来 , 我认识到我诗歌中的不足 。 除了偶尔为诗歌节写的应酬之诗 , 我大多数时间投入到诗歌翻译中 。 在那几年 , 作为一个诗人 , 我为未能写出心中的诗篇而感到失意 。
在2016年 , 我接受《飞地》(诗歌刊物)采访谈我的诗歌写作 , 这份访谈比较能反映我早期写作的想法与观念——“最初的诗歌写作 , 对我来说 , 是一种语言的游戏与挑战......通过寻找语言 , 寻找诗意的写作练习 , 我企图建立与神的交流 , 因为它是多么依赖一种你无法预测 , 却自带光源的神秘性 。 无论是用镜头捕捉客观世界的影像还是用诗的语言去建构一个抽象的图形 , 都是接近神的一种方式 。
如今 , 诗的这层意义依旧延续 , 同时 , 它还在丰富与深化 。 随着诗艺的缓慢成长 , 诗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它即使沉默 , 你也能感受到它一直在那里”——最早的诗歌冲动来源于一个“创造的自我” , 这是人向他的创造者致敬的方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