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的德系SUV|从濒临倒闭的国营厂,到年入42亿逆风翻盘,他做对了什么?( 二 )
功能饮料的难题在于 , “采用金属罐装 , 成本降不下来;瓶装 , 当时没有技术 , 无法做到 。 ”
就这一个问题 , 林木勤花了5年时间 。 “我几乎每天都在思考 , 如何用较低的成本做同样品质的产品 。 ”
同行听了都说行不通 , 林木勤不信邪 , 走访了台湾、日本等很多市场之后 , 终于找到了制胜法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防尘盖 。
一切迎刃而解 。 东鹏研发出来的带盖塑料包装 , 既能保证品质 , 又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 功能饮料一罐走天下的局限 , 从此打破 。
“在我的理念里 , 一瓶好的饮料还必须是要让消费者买得起 , 买得值 。 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肯定 , 赚得消费者口碑相传 , 真正对得起‘物美价廉’四个字 。 ”
打出“同样的品质 , 零售价只有别人一半”的旗号 , 东鹏特饮顽强地活了下来 。
一切商业的起点 , 都是消费者获益 。
一个公司的成败 , 往往从成立的第一天 , 结局就已注定 。
市场都有机会 。 3.5元的东鹏特饮 , 坐拥一大批社会小镇青年拥趸 , 在下沉市场走得虎虎生风 。
2、打长期战:足够专注 , 才能在别人累的时候获得机会
早期中国的饮料市场 , 所有品牌都以抢占一线市场为荣耀 。
但林木勤再度作了一个反常态的决定:不在深圳打市场 , 选择东莞市场作为“先锋军” 。
当时的林木勤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东莞作为东鹏特饮的样板市场 , 如果做不到一个亿 , 就不要走出去 。
为了这一个亿的目标实现 , 东鹏特饮足足走了10年 。
顶尖高手 , 比的是慢、是笨、是扎实 , 是聪明人下笨功夫 。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 你要很专注做这个事情 , 才能在别人觉得累的时候获得机会 , 因为你前面的积累和铺垫 , 比别人略微走快半步 。 ”
从2003年林木勤接手东鹏饮料并进行私有化改制到2010年前后 , 公司的产值从1500万元提升到2.5亿元 。
东鹏特饮在东莞站住了脚跟 , 而此时摆在林木勤面前的问题是 , 如何向全国市场进击?林木勤经过自己的一番思索 , 明白了要想向全国扩张 , 必须要把品牌打响 。
于是 , 林木勤花重金请谢霆锋代言 。 这一举动果然起到了奇效 , 电视上“东鹏特饮”的广告席卷全国 , 大街小巷都能听到“累了困了 , 喝东鹏特饮”这句广告词 。 很快 , 东鹏特饮就在全国市场上铺开了 。
截至2017年 , 东鹏饮料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国有小厂 , 发展为年销售额逾40亿元的功能饮料知名企业 。
3、前线作战:任何一款成功的产品 , 都不是决策者拍拍脑袋拍出来的!
多年来 , 林木勤养成了一个习惯 。 每次开车经过高速公路服务区时 , 他都会看一眼垃圾桶 , 数一数其中有多少空饮料瓶是自家的产品 。
这个举动 , 让他时刻保持一种警醒 。
“任何一款成功的产品都不是决策者、设计者拍拍脑袋 , 很短时间内就能诞生的 。 把一个品类的市场做大 , 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 用8年、10年甚至更久去磨炼都是常事 。 ”
东鹏特饮 , 一度在北方吃瘪 。 “广告投了、渠道铺了 , 为什么卖不出去?一定是我们哪里做错了 。 ”林木勤经常这样问自己和员工 。
“做品牌需要慢慢耕耘 , 我们自己也是屡败屡战 。 ”2018年之前 , 东鹏特饮在北方地区的推广一直不算顺利 。
这个潮汕商人亲自出马 , 多次北上 , 走访小商店大超市 , 和上班族、货车司机攀谈 。
只有到前线 , 才听得到炮火声 。 考察后林木勤发现 , 根源就在南北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上 。 原来是小瓶装在北方吃不开!
林木勤当机立断 , “面向北方市场 , 推出500毫升大瓶装” 。
局面打开了 。 连续三年 , 东鹏特饮在北方地区销量迅速增长 , 甚至远高于小瓶装 。
红牛进入中国市场30年 , 可谓含着金汤勺出生 , 要钱有钱 , 要资源有资源 。 先发优势不可小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