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育|观点|唐诺:为什么要读“二流”的书?失败的作品,通常会留下更多线索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观点|唐诺:为什么要读“二流”的书?失败的作品 , 通常会留下更多线索
“ 墨香学术 ” 可以关注我哦
为 何 要 读 那 些 “ 失 败 之 书 ” ?
成功 , 常常带着较多奇迹似的 , 或至少说独特的、一时一地的成分 , 难以百分之百移植复制 , 反倒是失败较少是因为只是坏运气的成分 , 而是结构性地撞击到人性的痛处、 暴露岀人的基本限制和普遍困境 , 因此 , 现代小说要深向地挖掘人性 , 便只能往失败处去 , 那里才有超越历史机运和个别独特性的深奥共相 。
—— 唐诺
文教育|观点|唐诺:为什么要读“二流”的书?失败的作品,通常会留下更多线索
本文插图

▲ 唐诺 , 本名谢材俊 , 1958年生于台湾宜兰 , 作家 , 专业读者 , 被称为“我们这个时代少有的职业读书人” 。 主要作品有《文字的故事》《阅读的故事》《尽头》《重读: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
文教育|观点|唐诺:为什么要读“二流”的书?失败的作品,通常会留下更多线索
本文插图

两种失败之作
时间有限 , 我们只挑最好的书读不好吗?或者我们干脆问 , 为什么要读“二流”的书呢?为什么明明知道这本书不是这名作家或此一领域的代表作 , 或是一本公认的失败之作(比方说海明威的《过河入林》或托尔斯泰的《复活》) , 我们还要傻傻地读它?
这里 , 先来看一句反数学的好话:“整体永远大于部分的总和 。 ”这是什么意思?多出来那一部分是什么玩意儿?藏在哪里?
我个人的想法是 , 在部分与部分之间 , 一本书与一本书在它们彼此的交互作用下 , 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 , 呈现每一个单一部分不包含、只有整体才具备的“结构” , 就是在这里 , 整体的容量和力量大大超越了部分的总和 , 超越了纯算术的“1+1” 。
我们权且只用同一作家的全部作品来讨论 , 先不扩张到领域这更大范畴 , 只是为着方便 。 一个作家的失败之作 , 通常可粗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失败方式 , 一种比较常见的 , 是纯粹的失败、崩毁、瓦解、惨不忍睹 。
失败的原因琳琳琅琅 , 可能牵涉到自身的用功程度、牵涉到自身书写被市场名利的不当诱引、牵涉到丧失了勇气让自己像笼子里的白老鼠般不断自我重复云云 。 这种失败 , 非常残酷的 , 通常代表一名作家的终结 , 只因为他再难以补充已然掏空殆尽的“内在” , 而居然可以没品管的交出这样的作品 。 如果不自觉 , 那代表他不可能反省 , 如果是自知的 , 则代表他对自身要求的松懈和不当宽容 , 如此顺流而下通常不会就此打住 , 你几乎可以预见还会有更糟糕的作品在短期内出现 。
这种纯粹的失败不胜枚举 , 几乎你在每一位曾经才气纵横但忽然像丧失了所有魔力的作家的最后一两本书都可看到 , 为着不伤感情和做人好继续在台湾存活 , 这里我们只举遥远异国不识者的实例 。
依我个人看 , 像聚斯金德的《棋戏》就是这么一本书 , 宣布这位独特诡谲小说家的书写终点 。 我们阅读者如何看待这样的作品呢?我建议我们温暖一点 , 别生气最后那三百块钱和几个晚上的虚掷 , 人死不仅不记仇 , 而且通常我们会哀伤且深情去回忆那些不复的最好时光 。
文教育|观点|唐诺:为什么要读“二流”的书?失败的作品,通常会留下更多线索
本文插图

▲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 , 德国作家 , 其主要作品有《香水》、《鸽子》、《夏先生的故事》等 。
是啊 , 《香水》多好看啊 , 那个魔鬼般浑身无体味“宛如香水完美画布”的格雷诺耶 , 还有他炼成的那些带着我们起飞的神妙“形而上”香水;《鸽子》也多好看 , 正如朱天心说的 , 写一个人发疯绝不是无逻辑、无厘头地跳着乱写 , 他得是自身对眼前世界的重新编码 , 一种迥异于、背反于、歪斜于我们“正常人”的惊骇编码 , 疯得严谨 , 疯得有条有理还步步为营;还有《夏先生的故事》 , 一个提前窥见了死亡从而迷蒙深奥的童年幸福题材故事;甚至《低音提琴》都好 , 你知道书写者是个多奇怪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