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满族为主体的盛京文化

作者张玉兴
【核心提示】盛京文化由各种文化融会交织而发展起来 。其积极学习、开放、吸纳、务实及不断创新的精神 , 造就了辉煌的过去 , 更昭示着未来;包容的社会乃是健康发展的社会 , 而有宽松的环境 , 方能激活创造力 , 促进文明的进步与繁荣 。
|以满族为主体的盛京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盛京文化” , 指清代盛京地区以满族为主体的各族共创文化 , 是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发轫于明清之际 , 贯穿清朝一代 , 其发展历程颇具启示意义 。清入关前的后金天聪八年(1634) , 当满族共同体形成之际 , 沈阳被尊称“天眷盛京” , 遂有“盛京”之名 。最初它仅指沈阳城一地 , 随历史演进 , 而成盛京(奉天)地区、陪都地方 , 范围所及已囊括东北全境 。所以盛京文化就狭义言可指清朝奉天地区的辽宁文化 , 就广义言当指盛京五部侍郎及盛京将军曾统辖的整个东北地区的文化 。因而 , 盛京文化兼有清文化源头及清留都文化的双重内容 。盛京文化发展过程大致可分六个时期 。
|以满族为主体的盛京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弃旧图新学习先进的努尔哈赤时期
这一时期盛京尚未命名 , 属盛京文化的滥觞期 。这是满族崛起 , 脱明独立 , 建立后金 , 挺进辽沈 , 事业有成之时 。此期突出特点是满族对先进文化的强烈渴求 , 以其杰出人物、清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为代表 。他对中国传统儒学、伦理道德及典章制度颇为倾心 。他仿照汉族经验 , 定国政、修法典、创文字 , 乃至为壮大后金而发展经济、推进贸易等 , 使后金文化出现新貌 。努尔哈赤重视文士特别是汉族文士 , 他最早的谋士就是浙江人龚正陆 。
满族正是以这种博大的胸怀、积极学习的文化心态 , 而逐步走向文明 。额尔德尼、葛盖、阿敦、希福等便是盛京文化初始阶段满族颇有文化建树的人物 。
|以满族为主体的盛京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包容兼听应敌制胜的皇太极时期
皇太极直面其父晚年举措荒谬、各种矛盾交织的现实 , 接受汉官的建议 , 实行开明的治国方针 。皇太极大办教育 , 提高民族素质 , 积极延揽和培养众多谋臣 , 特别是文官谋臣为己效命 。一批人才应运而出 , 其中 , 最为活跃的是以宁完我为代表的一大批汉人文士 , 不仅为后金—清政权建设贡献了才智 , 更使盛京文化充满改革创新精神 。
皇太极所采纳的谋臣建议中 , 最引人注目的是确定了“参汉酌金”(宁完我在《请变通大明会典设立六部通事奏》中提出) , 即根据实际情况 , 借鉴明朝制度的改革方针 。这种方针与实践 , 深化了盛京文化 , 对后金—清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
当然也存在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冲突和矛盾 。一方面 , 汉臣一再吁请停止抢掠;而另一方面 , 诸贝勒大臣则强烈要求坚持抢掠 。这不仅仅是两种文化的对立 , 当年后金—清政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 是靠抢掠所得 , 汉臣主张止抢掠、行仁义 , 在当时缺乏可行性 。面对两种观点 , 皇太极心中有数 , 汉臣连篇累牍的谏议 , 他并未接受;然而尽管如此 , 皇太极却并不阻止汉臣的言论 , 以极大的耐心 , 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 。这种包容精神促进了满洲文化的发展 , 更成为盛京文化的特色 。
与时奋进创造奇迹的清兵入关之际
皇太极时期所形成的议论风发的文化传统 , 至清兵入关——这一夺取全国政权极为关键时刻 , 促使一切智能之士因时而进 , 终于产生文化促进政治的积极社会效应 。范文程、洪承畴等认准时机 , 创造了奇迹 。特别是范文程《进取中原论》(原文无题 , 此为笔者所拟)一文的出现 , 意义极大 。顺治元年(1644)初 , 范文程获悉李自成已向明朝发起总攻 , 感到机会来临 , 遂急草此文呈递摄政王多尔衮 。他分析形势 , 献策:“为今日计 , 我当任贤以抚众 , 使近悦远来 。”为取信于民 , 他提出这次出师 , 必须“申严纪律 , 秋毫勿犯” , 即停止抢掠 , 彻底改变既有国策 。如此则“大河以北 , 可传檄而定也” 。多尔衮等完全接受 , 乃把握时机立发大军“往定中原” 。同时 , 降将洪承畴亦建议打出“灭贼”的旗号 。多尔衮遂下令坚决停止抢掠 , 以仁义之师的面貌出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