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随新动|经腋中线胸腔入路上胸椎侧方内固定与传统前方钢板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对照分析


摘要:
万物随新动|经腋中线胸腔入路上胸椎侧方内固定与传统前方钢板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对照分析
本文插图

【万物随新动|经腋中线胸腔入路上胸椎侧方内固定与传统前方钢板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对照分析】
文题释义: 上胸椎手术入路:上胸椎周围解剖结构复杂 , 常见的手术入路有经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经胸骨柄入路、经胸入路等 , 虽然前路手术入路众多 , 但手术风险及难度系数极大 , 在临床上选择一种创伤较小的手术方式具有一定优越性 。
脊柱内固定生物力学:脊柱病变的手术目的多为清除病灶、椎管减压、重建其稳定性 , 脊柱运动节段是由相邻的2个椎体和椎板及诸多韧带构成的功能单位 , 对于器械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研究 , 无论是数学模型、人工材料还是动物实验都存在种种问题 , 因此多采用人尸体进行研究 , 主要评价术后三维运动范围的影响 。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全面推广 , 重塑脊柱力学稳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 经腋中线胸腔入路侧方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病损是一种新的手术入路 , 目前有关其固定后上胸椎生物力学的研究较为少见 。
目的:对比侧方和前方钢板内固定模型的上胸椎三维运动稳定性和负重载荷强度 , 评估经腋中线胸腔入路侧方钢板内固定重建上胸椎是否可以达到符合脊柱生物力学稳定 。
方法:从12具人尸体获取C7-T6脊柱并双侧肋椎关节标本 , 进行完整上胸椎模型三维运动稳定性测试 , 记录为完整椎体组 。 随后将标本随机分为2组 , 分别建立传统前方钢板内固定(前方内固定组)与经腋中线入胸腔路侧方钢板内固定模型(侧方内固定组) , 每组6例标本 , 先后进行三维运动实验、垂直加压实验与垂直加压破坏实验 。 实验通过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 批准号:NO.伦审2017(KY-0080)号 。
结果与结论:①完整椎体组左/右侧屈、前屈/后伸、左/右旋转运动下的载荷均小于侧方内固定组、前方内固定组(P < 0.01) , 前方内固定组左/右旋转运动下的载荷均小于侧方内固定组(P < 0.05) , 前方内固定组左/右侧屈、前屈/后伸运动下的载荷与侧方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当载荷到达600 N时 , 前方内固定组椎体下沉位移小于侧方内固定组[(1.39±0.20) , (2.15±0.17)mm , P < 0.01];③前方内固定组与侧方内固定组最大强度载荷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 839.70±122.45) , (1 798.65±120.21)N , P=0.571];④结果表明 , 经腋中线胸腔入路侧方钢板内固定方式是稳定的 , 它能够满足脊柱重建生物力学需要 。
ORCID: 0000-0002-5506-3469(施冬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关键词: 上胸椎, 腋中线胸腔入路, 前路, 植骨, 内固定, 三维运动, 载荷, 强度, 生物力学
文章来源:施冬冬, 李晓峰, 熊货杰, 胡 峰, 赵劲民, 陈前芬. 经腋中线胸腔入路上胸椎侧方内固定与传统前方钢板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对照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15): 2349-235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