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的牌照局:一面是生死符,一面是吉祥物


|交易所的牌照局:一面是生死符,一面是吉祥物
本文插图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市场信息 , 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火星财经官方立场 。
小编:记得关注哦
来源:链捕手
|交易所的牌照局:一面是生死符,一面是吉祥物
本文插图

作者: 龚荃宇
01 交易所监管与牌照类型
在巨大财富效应的诱导下 , 交易所如今已成为区块链行业各路人马趋之若鹜的生意 , 并在行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交易所行业都近乎处于一种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 同时又异常舒适的状态 。
但与此同时 , 随着各国对交易所监管的重视程度提高 , 来自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压力开始剧增 , 并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悬浮在各大交易所的上方 , 各家交易所都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与资源用以探索合规化以及牌照申请 。
在明确推出交易所监管政策的国家或地区 , 一家交易所获得牌照即意味着它处于当地政府的监管之下 , 可以合法经营加密货币业务 , 用户可以使用法币支付方式入金 , 资产与信息安全受到较高保障 。
但一家交易所如果没有获得牌照 , 就意味着交易所无法使用法币方式入金 , 用户使用门槛大幅提高 , 如果该国家执法尤其严格的话还会对交易所的任何运营活动进行查处 , 这几乎意味着交易所无法在牌照发放地区为当地客户提供交易服务 , 从而失去当地市场 。
同时 , 牌照的数量与质量也反映出交易所愿意为未来投入的信心与决心 , 以及交易所当前的综合实力 , 对交易所扩大宣传效应、巩固用户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
从目前交易所的拿牌动作来看 , 如今的加密货币交易所牌照类型可大致分为三个类型 。 第一类是明确面向加密货币交易业务的牌照 , 例如日本、爱沙尼亚、泰国等国家颁发的虚拟货币交易许可牌照 。 这个类型的牌照针对性最强 , 效用更加明确 , 也是多数交易所申请牌照的首选目标 。
第二类是面向泛区块链/加密货币业务的牌照 , 例如直布罗陀地区颁发的分布式分类帐技术(DLT)许可证、纽约金融管理局颁发的BitLicense牌照等 。 这类牌照目前仅有较少国家与地区发放 , 属于监管部门探索加密货币监管的早期产物 , 但同样对交易所们具有较强吸引力 。
特别是纽约州颁发的BitLicense牌照 , 堪称是主流交易所最青睐的牌照 , 诸如Bitstamp、Coinbase、Bitflyer、Gemini等知名交易所都拥有该牌照 , 进而获得在全球金融体系最发达的纽约州经营加密货币交易业务的权利 。
第三类是泛支付业务牌照 , 例如美国MSB牌照、英国的电子货币机构(AEMI)许可 , 波兰金融监管局支付服务执照等 , 这些牌照大多都不是针对加密货币/区块链业务推出 , 而是发放国在未有明确交易所监管政策时 , 将加密货币业务纳入通用性金融监管政策 , 以确保加密货币行业健康发展的妥协性策略 。
更具体而言 , 交易所获取这类牌照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合法展开法币业务 , 以在所在国设立银行账户并储存客户资金 , 例如Coinbase在获得英国金融管理局(FCA)授予的电子货币许可证后就表示 , 接下来英国用户可以使用信用卡、互联网等支付方式购买加密货币 , 同时可以将英国客户的法定余额都将从Coinbase的资金中分离出来 , 单独存放在独立的银行帐户 。
无论类型如何 , 这些牌照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交易所业务 , 并允许交易所可以在当地合法运营 , 故而受到大量交易所的热切追捧 , 一场关于自身实力与未来潜力的牌照战实际上已经在主流交易所中拉开帷幕 。
02 牌照的追逐与门道
对多数交易所而言 , 牌照的申请难度、周期与成本是选择牌照申请地的最重要因素 。 对于申请成本较低的牌照 , 多数交易所都会尝试申请注册 , 但几乎不展开任何本地化运营 , 主要目的是彰显并宣称自身的合规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