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缝何愁不脆断?
本文作者乡愁先生砼 , 认识这个字吗 , 顺便告诉你 , 读音:同 。 1953年结构专家蔡方荫把人工石三个字结合在一起 , 用来替代混凝土三个字 。 众所周知 , 混凝土是用水泥、砂、石子和水按一定比例水化反应制成 。 有耐压、耐水、耐火、可塑性等各种性能 , 为了省事简称为砼 。 在欧洲的一些國家 , 混凝土的音标发音含有砼的读音 , 作为沟通交流 , 砼字的读音就被明确定下来为“tong”了 。 然而 , 令人惊奇的是 , 发明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把砼用金字旁取代石字旁就代表钢筋混凝土 , 经常用于工程图纸 , 但是字典上没有正式承认 。 )的既不是科学家 , 也不是工程师 , 而是一个和建筑不搭界的园艺师 , 法国的约瑟夫·莫尼哀(1823-1906) , 他是19世纪中期法国巴黎的一位普通花匠 。 莫尼哀每天都要和花盆打交道 。 最初 , 花盆都是由一些普通的泥土和陶土烧制而成 , 这些花盆不坚固 , 一碰就破 。 莫尼哀想到了当时比较流行的混凝土材料 , 便用水泥加上沙子和水制造 , 也就是混凝土花盆 。 砼花盆果然非常坚固 , 尤其是不怕压 。 但也有缺点 , 就是经不起拉伸和冲击 , 有时 , 对花木进行松土和施肥都会导致花盆破碎 。 “再想办法改进!”莫尼哀勉励自己 。 有一次 , 他又摔碎了一个花盆 。 不过 , 他有了一个发现:花盆的碎片虽然七零八落 , 可花盆的泥土却抱成一团 , 仍然保持着原状 , 好像比水泥还要结实 。 莫尼哀仔细观察 , 原来是植物的根系在泥土中蜿蜒盘绕 , 相互勾连 , 使松散的泥土抱成了坚实的一团 。 正如乡下土墙楼房 , 放进纵横交错的竹筋可以箍土抱团 。 于是莫尼哀有了新的主意 , 他仿照植物的根系 , 先用细小的钢筋编成花盆的形状 , 然后在钢筋里外两面都涂抹上水泥砂浆 , 干燥后 , 花盆果然既不怕拉伸也能经受冲击 。 钢筋砼花盆的发明 , 在巴黎的园艺界很快得到推广 , 并在1867年获得专利 。 推而广之 , 1875年 , 在一些设计师的帮助下 , 莫尼哀主持建造了巴黎的世界上第一座钢筋砼大桥 。 广而推之 , 往大里说 , 所谓栋梁栋梁 , 大白话就是柱梁 , 或者为了顺口 , 说成梁柱 , 横倒是梁 , 竖起是柱 。 故天将降大任于钢筋砼也 , 必先苦其混凝土劳其钢筋骨 。 但是大多数人们唯一不知道的事是 , 其实它们是带裂缝工作的 , d譬如柱子 , 理论上的轴心受压是不容易破坏的 , 外力稍微偏颇一点就是偏心拉压 , 也就是一边受压另外一边受拉 。 砼不怕压 , 但是你拉它就会开缝 。 以梁为例更形象 , 纵向荷载下 , 梁体下弯底皮受拉 , 产生微裂缝 。 当然 , 他同时也是既带着痛苦也带着自由 。
产生裂缝?这还得了 , 反响声浪不料是从末庄发出的 。 赵老太爷零容忍 , 假洋鬼子和赵秀才跟进附和 , 阿Q赶紧赞成以表忠心 , 至于赵家买不买账 , 另当别论 。 就连吴妈和小尼姑和小D都露出了惴惴不安的神色 。 怎么办?假洋鬼子首先紧张起来 , 赵老太爷重建花厅 , 是他贡献的主意 , 做个两层 , 采用钢筋砼大梁 。 赵秀才因为是本家 , 主子疑难 , 匹夫有责 , 主张加筋 。 他们却不知道 , 钢筋砼是有规矩的 , 配筋量被约束在适合范围以内 。 争奈天下大事惟稳为先 , 赵老太爷顾不得其他许多了 。 孔尚任在《桃花扇》里说得好:[SIZE=12]眼看他起朱楼 , 眼看他宴宾客 , 眼看他楼塌了!
微信号wky194912原因很简单 。 钢筋砼大梁带缝工作 , 维护了它正常的变形自由 , 属于弹性体 。 当裂缝超出可控范围 , 也就等于发出警示 , 须采取安全措施 , 护人为本 , 目标而非惟稳为本 。 原因很简单 。 人为灭缝的超筋大梁 , 失去弹性延性 , 骨肉离析僵尸一团 , 荷载妄增 , 无法预警 , 瞬间脆断 。 这是始作俑者的初心无法想象的 , 有词为证——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好的 , 不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