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的罗翔:我们与法的距离( 六 )


罗翔对南方周末回忆 , 那时候尽管还没有智能手机 , 但通过114就可以查到 。 “我说了后 , 老太太就下跪了 , 这就很惊悚了 。 她问了好多人 , 都没人搭理她 。 我后来一不做二不休 , 干脆打车带她去 。 ”一路上罗翔没告诉她 , 其实自己就是学法律的 。 到了法律援助中心门口 , 老太太居然说:小伙子 , 你别跟我去了 。 “我就很羞愧 , 她怕给你惹上麻烦 。 ”
罗翔的走红 , 也引发了外界对“法学娱乐化”的担忧 。 为了避免被曲解和误读 , 他现在录东西都会尽量长一点 。 罗翔承认 , 这个时代的通病是浅薄 , 而浅薄的标志就是庸俗化、娱乐化、漫画化 。 “但既然这是一个趋势 , 你就要选择以一种艺术性的方法来逆潮流而动 , 要把更加原汁原味的东西给大家摆出来 , 这是人类所有严肃的思考 。 ”
“我自己的思想体系 , 就是一种理性思考 。 但大部分人都喜欢简单话语的世界 , 非黑即白的思考 。 大部分人都喜欢做刺猬 , 很难去容忍这种狐狸式的智慧 。 ”
在《圆圈正义》中 , 罗翔曾写道:“从事文字写作要把自己看成一支铅笔 。 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为何写作 。 ”
而这支能写作的铅笔 , 也可以视为一种表达的才能——它既属于自己 , 也不完全属于自己 。 罗翔告诉南方周末:“对于铅笔而言 , 最重要的是笔芯 , 你要保守你的心 。 其次 , 铅笔的笔迹是可以被擦去的 , 所以你说的东西很有可能会是错的 , 你要接受你的有限性 。 最后 , 铅笔是会用尽的 , 有一天你的使命完成了 , 平淡地接受 , 就可以了 。 ”聚光灯下的罗翔:我们与法的距离
文章图片

(应受访者要求 , 文中林民、李伊、张逸为化名)
其他人都在看:
聚光灯下的罗翔:我们与法的距离
文章图片

聚光灯下的罗翔:我们与法的距离
文章图片

聚光灯下的罗翔:我们与法的距离
文章图片

聚光灯下的罗翔:我们与法的距离
文章图片

聚光灯下的罗翔:我们与法的距离
文章图片
聚光灯下的罗翔:我们与法的距离
文章图片
聚光灯下的罗翔:我们与法的距离
文章图片


聚光灯下的罗翔:我们与法的距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