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的罗翔:我们与法的距离( 五 )


张逸觉得罗翔最大的魅力是 , 他能用普通人都能听懂的话 , 来讲述刑法问题 , “而不是干巴巴的法条” 。 在李伊看来 , “有一些话 , 别人说出来可能不好笑 , 但是他说出来就分外好笑 。 ”
罗翔的一位研究生在工作后发现 , 很多律所都有自己的推广策略——让律师在抖音上就社会问题进行解读 。 罗翔的优势是如此明显 , 很多律师坐在镜头面前 , 就已经眼神失去焦点 , 然后不停地看稿 , “罗老师就会随意很多” 。
除了罗翔的人格魅力和表达天分 , 林民认为被广受追捧的“郭德纲式”幽默感 , 也是法考老师适应培训的一种策略——商业机构通常会把学生拉到昌平等城市郊区 , 找个偏远度假村封闭学习两个月 , “就跟新东方一样” 。 学生上课从早到晚 , 接受填鸭式教学 , “你如果没有那种‘提神’的东西 , 上课很枯燥乏味 , 那个机制很快就会把你淘汰掉 。 ”
包括罗翔本人在内的多名法律界人士都认为 , 他的课程之所以好听 , 能吸引到众多网友 , 也来自刑法本身的魅力 。 性犯罪和暴力犯罪是刑法研究中重要的领域 , 它们带来言说的张力和刺激 。 “法学院里稍微会讲课一点的老师 , 刑法课都讲得很精彩 。 ”一名法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对南方周末说 。
罗翔走红后 , 研究法理学的林民把视频找来一看 , 发现他把自己那部分也讲了 。 “因为刑法是在所有法律关系中 , 最能展现公权力和私权力关系的一个 。 它的落脚点是善恶 , 这涉及道德的问题 , 也是哲学甚至宗教的问题 。 他能够把刑法活色生香的一面讲出来 , 又能往刑法哲学去延伸 。 ”
读研究生时 , 林民跟罗翔并不熟 , 对他的印象就是爱喝酒 。 2000年初 , 几位法学博士毕业后 , 在北京留校的青年学者 , 会定期在一起开读书会 。 现在偶尔朋友们聚在一起 , 在谈到一些社会问题时 , 喝过酒的罗翔依然语词激烈 , 甚至会拍桌子 。
罗翔曾写道:当年报考博士 , 自己的专业课和面试都是第一名 。 学校教务却通知 , 当年政策有变 , 一个导师只能带一个学生 , 那个名额已经给保送生了 。 后来导师亲自写了封信给校领导 , 他才如愿被录取 。
在老家湖南耒阳 , 罗翔很多中学时代关系好的同班同学 , 还在底层当工人 , 为生计奔波 。 “你就会知道 , 人生的很多成就 , 都是一些机遇 , 并不完全属于自己 。 ”罗翔对南方周末说 。
5

理性思考与狐狸式的智慧


在林民看来 , 罗翔在B站的走红 , 一方面是由于适应了年轻人的知识期待 , “因为他讲的还是很‘重’的东西 , 不是很‘轻’的东西”;另一方面 , 也离不开商业机构一开始的助推 。
曾有法考培训机构提出为林民打造“人设” , 但他拒绝了 。 在这一点上 , 他佩服罗翔表达的勇气——“这个时代需要出现这样一个人 , 在某种意义上讲 , 资本又需要塑造这么一个人 , 而他又是符合这样一种气质的 。 但是他在这个平台上 , 能把他做的事情扩张开来 。 其实他做的事情 , 许多法学院的老师也在做 , 只是没有这样一个平台让它放大无数倍 。 所以他是一个网红和大学教授的中间点 。 ”
这些年的法律工作中 , 薛光明常常体会到法律与普通人的距离 。 “法律可能让人觉得很生涩 , 离生活比较远 。 但是罗老师能做到让你觉得法律跟生活是非常贴近的 。 他自己本身很懂 , 所以可以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讲出来 。 ”
信科宇读书时 , 罗翔常给他们讲到那个“下跪老人”的故事 , 用来思考法律人对于普通民众的意义 。 罗翔在《圆圈正义》中也记录了这个故事 , 那是他2004年所写的 。 在人行天桥上 , 他曾遇见过一个貌似乞丐的老妇人 , 已经准备好要用几个钢镚打发 , 不料老人开口却是询问某区的司法援助中心怎么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