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网|满洲旗人的传统美食:波罗叶饽饽



满族文化网|满洲旗人的传统美食:波罗叶饽饽
本文插图

辽东凤凰城白旗的后营子桥东街上 , 淑琴和女婿刘五子一早上就蒸出了第三锅波罗叶饽饽 , 来尝新鲜的老满洲食客 , 在门口还排着队 , 闻着味就来了 , 真不用两口子吆喝 。
今天春脖子长 , 波罗叶各大肉嫩 , 到了润四月头上 , 温度一下子就上到了二十七八 , 摘叶子 , 泡米上水磨 , 水芹菜拌的猪肉馅 , 淑勤、淑玟姐妹俩 , 整整忙活二个半晌加二个半夜 , 粘高粱米和大黄米兑出来的水面子 , 在磨上拉出来 , 粉灰、微黄 , 讷讷捏手里滑溜溜 , 老太太就说今儿个这水面子细发 , 肉头 , 能拿住 。 大早上刘五子早早就开始上屉 , 平常蒸包子的大锅大屉 , 但凡是冒烟 , 就有前前后后营子堡子里的老满洲旗人来买大肉包子 。
旗人讲究吃应景、吃时新 , 就好这口鲜亮味 。 淑琴跟姐姐淑玟弄波罗叶饽饽 , 一种满族传统的主食 。 取的是波罗叶的新香 , 又取粘面子的扛活 , 又取山野菜、好猪肉的美味 。 再加上制作的过程有仪式感 , 有特色意味 , 现在就美了 。
辽东凤凰城黄白二旗的白旗是一个镇 , 从前叫满族乡 , 满洲八旗的旗跟蒙古八旗的旗还不一样 , 满州八旗的旗地自身不是行政区划 , 原因大概是圣祖爷提根回拔旗兵看边的时候 , 是一种待遇 , 叫恩泽 。 白旗和周边北红旗、南红旗、黄旗都是一家一族的驻猎地 , 并没有一定的规制 , 大小根据本族人口 , 划给充足的驻猎山林、在册封地、在册坟茔地 , 因为家口不一样多 , 地盘自然也就有大有小 。
旗地内 , 有的旗就占一厢 , 有的旗就是一个堡子 。 三百余年 , 慢慢地休养生息 , 没有变的是祖上留下了的口感 。 今天说算是文化 , 早前说就是老满洲旗人讲究的吃法 。
今天的故事是说一种用波罗叶包的带馅的饽饽 , 旗人好这一口 , 往替更史多少年都不丢 , 内里肯定有一个好 。 那么这种满族美食究竟好在哪儿呢?味道、口感、形状 , 形式 。 这些都是太抽象的概念 , 读者看了也不会真理解这道满族美食好在哪儿 。 这玩意非得意会不可 , 靠语言文字表达 , 都有点费劲 。
你比如说这个味道 。 这个波罗叶饽饽 , 内里有波罗棵 , 也就是柞树树叶的味道 , 这是外皮 , 通过蒸 , 热气挥发 , 这种特殊的树木叶子的味道就入了饽饽面皮里 。
第二 , 有柞树的果实象子米的味道 。 老满洲旗人吃东西 , 在乎的是味 。 你比如说面条 , 京里的旗人做一碗炸酱面 , 说味道好啊 。 怎么好的呢?这面的构成是关键 , 河南或者山东好白面 , 和面的时候里面要加一把榆树皮的内层皮瓤磨的粉 , 榆树皮粉自然就有特色的榆树味道 。

满族文化网|满洲旗人的传统美食:波罗叶饽饽
本文插图

再加上这个榆树皮的内层皮瓤晒干了 , 用手搓成粉 , 相对于白面的面粉而言 , 是一种粗纤维 。 做出来的面条口感就很不一样 。 老满洲旗人吃起来的波罗叶饽饽也是一个道理 。 用红脸的高粱米、大粒糜子出的大黄米 , 再格外加入野生的橡子米 , 泡发水面 , 再磨细 。 这波罗叶饽饽的面皮就特殊的香气 。
可能现在生活在关里的满洲同胞不知道啥叫波罗棵树 。 现在叫柞树、橡树 。 旗人叫波罗棵 , 又作“波勤” , “波离” , 即柞树 , 亦称“橡子树” 。 因为这种树结的果实橡子米可以使用 , 满语“波罗” , 其义为米或米谷 。 有的人说咱们满人先祖时 , 除猎取野兽充饥外 , 也采集橡实为食 。 东北山林中到处都有橡子树 , 他们以橡实为补充食品 , 称之为米谷 。橡子米自身不好吃 , 非常涩 , 口感特差 , 不消化 。 如果单独以橡子米为主食 , 就跟吃黑豆一样 , 会消化不良 , 大肚子胀气 。 可是要是把橡子米少许兑入白面、玉米、高粱里 , 就是一种美味 , 特别好吃 , 也滑溜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