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只剩一地炮灰:为什么?,刷脸支付哑火

过去一年多以来 , 越来越多支付宝和微信的刷脸支付设备出现在商场超市和便利店里 , 但从今年一月疫情爆发开始 , 由于疫情让线下商超的营业额蒙受巨大影响 , 刷脸支付终端的交易呈断崖式下跌 , 这个曾被期许为“支付领域的第三次革命”的技术 , 突然踩下来急刹车 。
巨头之下 , 盘踞着大量的刷脸支付服务商和代理商 。 他们相信巨头开放的行业生态 , 让他们互利互惠 , 但不少代理商铺出去的设备 , 拿不到补贴和返款 , 颗粒无收的局面持续了大半年 。
只有真正的服务商 , 才能赚到钱 , 但他们需要搭建技术、渠道、售后等团队 。 准入门槛相对较高 。
如果想成为一家服务商 , 需要有一套自研的服务系统软件和针对商户的收银系统 , 才能有资格申请服务商的名额 , 才有权成为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的行业合作伙伴 , 也有资格在终端设备上接入刷脸模块 , 并享有官方给予的政策返利 , 利润相对可观 。
声称自己是支付宝和微信代理商的 , 其实是服务商们的“客户” 。 他们向服务商缴纳一定的代理费 , 使用服务商现有的软件服务系统 。 唯一的获利方式 , 就是向市场推广支付宝“蜻蜓”和微信“青蛙”等刷脸支付终端 , 赚取分润 。
实际上 , 从去年12月开始 , 陆续有代理商逃离战场 。 “受疫情影响 , 这段时间退出的人更多了 。 ”在一些刷脸支付交流群里 , 知脸科技CEO陈贝齐看到很多代理商都在七折抛售设备 。 可即便如此 , 询问者也寥寥无几 。
另据相关人士透露 , 目前至少有五成代理商已经退出 , 三成转型 , 两成在观望 。
“我们这个行业本来就很混乱 , 有些代理商靠杀低价野蛮入场 , 然后让其他人都没钱可挣 。 但最终活下来的公司 , 一定是赢在规模和业务上的服务商 , ”触角科技创始人谢海润如是说 。
商超是一步错棋
刷脸支付的独特性在于 , “持续脱媒”让支付效率得到提升 。 对于用户来说 , 付款时不用再掏手机、钱包、银行卡 , 无接触是其便捷的体现 。
人脸识别最先是通过iPhoneX的FaceID向用户逐步普及的 。 随后 , 刷脸代替了指纹 , 变成了手机标配 。 艾媒咨询曾预计 , 中国刷脸支付用户规模在2019年会达到1.18亿人 , 这一数字在2022年预计将突破7.6亿 。 其中 , 超市、便利店和商场购物这两大场景的用户占比分别为40.2%和36.8% 。 自贩机场景紧随其后 , 为27.6% 。
然而 , 刷脸支付的真实体验并不理想 。 相较于线上场景的刷脸消费 , 线下场景不仅复杂 , 而且相当考验技术和产品实力 。 比如在线上 , 系统只需判断用户面部特征是否一致 。 而在线下场景 , 终端设备一机多用 , 系统算法需要在人脸库中逐一比对 , 来判定支付人的真实身份 。
受制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瓶颈 , 现有技术还无法仅凭对人脸的图像识别 , 精准地判定用户ID 。 一套线下刷脸支付的完整过程 , 目前大多需要“人脸识别+手机辅助验证” 。 一旦忽略必要的信息验证 , 其准确度和安全性无法满足商用要求 。 因此 , 刷脸支付届时能否取代扫码支付成为移动支付的新主流 , 这一问号越来越大 。
业内有一个关于刷脸支付“1:N”的公式 。 N代表用户规模 , 1对应的是用户ID 。 在一定安全范围内 , N的数值越大 , 就表示人脸识别技术的精准度越高 , 技术挑战也更大 。
王淞告诉极客公园:“初创公司做到1:10000的精度已经很不容易了 , 苹果3D人脸识别百万级的水平是行业标杆 , 但它的实测准确率肯定也要比理论数字低 。 ”
目前 , 支付宝的用户超过了10亿 , 微信支付的绑卡用户超过了8亿 。 试想 , “如果只凭刷脸 , 免输手机号 , 一比几个亿的安全系数 , 根本做不到” 。
在王淞看来 , 国内企业把金融支付的安全性能做到1:10万级就已经很不错了 。 这意味着机器可以从10万名用户中 , 单凭刷脸准确地定位到某一用户的ID 。 “如果通过输手机号的后4位做辅助 , 再从相同号码的1万人里面识别人脸 , 这样10万乘1万就是十个亿的用户服务规模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