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沉睡海底八百余载的“古典繁华”( 二 )

“南海Ⅰ号”:沉睡海底八百余载的“古典繁华”
位于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无人机照片) 。反复论证后 , 2007 年 5 月 , 长 35.7 米、宽 14.4 米、重 550 吨的双层沉井终于 " 冲 " 入海底 。 但经过加重下压 , 到穿引底托梁这个关键步骤时 , 第一根约 5 吨重的底托梁插入后即发生侧弯 。" 现场所有人都惊呆了 , 这么粗这么坚硬的梁都弯了 。 " 项目制图组成员林唐欧回忆 , 当时想了很多办法 , 将梁前端改小、用高压水枪等 , 前后折腾 1 个月才将第一根底托梁穿引成功 。 后续的 " 海底穿针 " 逐渐顺利起来 。 " 出水的时候 , 约 5000 吨的东西一下子让当时海况都变了 , 浪涌得很大 。 ""9 个月的打捞 , 最后出水时并没有太大的惊喜感 , 因为这不是中彩票 , 是一步步做出来的 , 这个结果是必然的 。 " 崔勇说 , 发掘的这些年 , 大家的心一直悬在是否打捞完整上 , " 如果发掘到底部 , 发现有底托梁穿过了船身 , 就失败了 " 。 清理船体外围海泥时 , 考古队员发现 , 船左舷离沉箱内壁最近仅有半米 。冒险、魄力、细致 , 从 2007 年打捞上岸到 2019 年验证成功 , 崔勇和团队整整等待了 12 年 。 他们将这艘神秘的古船连带着满载的货物、古人生活的痕迹、多年在海底经历的沧桑尽数捞起 , 将尘封海底 800 多年的宋朝海上生活图景呈现在大家眼前 , 等待一一破解 。解剖 " 时间胶囊 "精良的制作工艺、先进的航海技术、熟悉的航线 , 原本期待满船的货物将换来大量财富 , 却尚未出国境就葬身海底 , " 南海Ⅰ号 " 的一切就此 " 凝固 " 。 如今 , 考古工作者在打捞出水的船体上 , 完成本该在 800 多年前进行的卸货开箱 。"‘南海Ⅰ号’像个‘时间胶囊’ , 装满了宋朝生活的方方面面 , 当初整体打捞也是为了把它作为一个聚落来研究 。 " 崔勇说 , 船就是一个小的等级社会和生存单位 , 要研究其中经济、生活各个方面 。 这艘船从哪里起航 , 又去往何处?出了什么事故 , 又是何原因?" 过去光顾着研究出土的东西 , 把人给丢了 。 "全面发掘 6 年多来 , " 南海Ⅰ号 " 清理出的文物超过 18 万件(套) , 包括金器、瓷器、漆器、铁器、钱币等 。“南海Ⅰ号”:沉睡海底八百余载的“古典繁华”
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展出的 " 南海 I 号 " 出土文物金虬龙纹环(5 月 12 日摄) 。" 之前我们发掘出一个鹅笼 , 里面有 6 具完整的鹅骸骨 , 也发现过羊、鸡等动物的遗存 , 说明船员在船上饲养动物 , 同时这些禽类也能提供禽蛋 。 " 这与宋代《岭外代答》记载的 " 一舟数百人 , 中积一年粮 , 豢豕酿酒其中 " 相吻合 。项目库房管理组成员叶道阳说 , 船上找到了橄榄、松子、香榧子等坚果核 , 腌渍的杨梅 , 胡椒等调料 , 还有冬瓜籽和稻谷……说明古人在营养搭配、食物保存方面已有一定经验 。石砚、印章、铜镜、木梳、观音像、砝码、秤盘、试金石……宋人在船上的日常生活展现得更加生动 。 有趣的是 , " 南海Ⅰ号 " 还曾发掘出阿拉伯风格配饰 , 让大家对船上的人员构成有了更多猜测——是否有外国商人借此船往返于两地之间?抑或这些都是货主的私人物品 , 只是用来彰显他走南闯北丰富经历的工具……这些年 , 发掘出的海量器物让考古队员对 " 南海Ⅰ号 " 有了更多的猜测和了解 。 从瓷器、钱币上的印记、墨书 , 考古队员推测 " 南海Ⅰ号 " 是从泉州港始发 , 可能沿着宋朝熟悉的航线 , 前往东南亚甚至印度洋地区 。" 在已发掘出的几万枚钱币里 , 我们判读了所有年号 , 发现最晚的一枚是淳熙年间的 。 同时又根据一件瓷罐上的‘癸卯’墨书 , 推测这艘船最早出发的年份可能是公元 1183 年 。 " 项目发掘组成员肖达顺说 , 为何这艘商船会在熟悉航路的近海沉没 , 多年来业内一直有各种猜测 。“南海Ⅰ号”:沉睡海底八百余载的“古典繁华”
工作人员对 " 南海 I 号 " 上提取的古钱币进行清理工作(5 月 12 日摄) 。" 当时的货船每年 10 月左右借助东北季风出航 , 次年春天回程 。 " 崔勇说 , 出航的季节能够排除台风的影响 , 但偶尔强劲的东北季风也能让船舶遭遇灭顶之灾 。 久远且捉摸不定的自然因素已经无从知晓 , 但他认为船上货物的装载方式或许是沉船的一大原因 。由于在海水中浸泡过久 , 发掘出的船体甲板几乎荡然无存 , 裸露出深浅不一的船舱共 15 个 。 隔舱板让每个船舱形成严密的舱室 , 既防水串舱 , 也有助于货物装载整齐有序 。 为节省空间 , 瓷器按成摞捆包、套装、对搭成组等方式细致巧妙地包装和码放起来 , 体现出宋人丰富的装载经验和精明的经商手段 。作为一艘尖底福船 , " 南海Ⅰ号 " 将瓷器装在底部靠近龙骨的位置 , 铁器则放置在上方 , 这样不仅能提高船的舒适度 , 还能降低瓷器货损率 。 但上重下轻也让船舶在遇到大风时毫无 " 抵抗力 " 。古人出海谋生不易 , 对空间利用自然 " 锱铢必较 " , 但精打细算的利润里也包含着丧命的风险 。 " 当时出海的人都满怀挣钱的喜悦 , 显然这艘船是等不到这笔钱了 。 " 崔勇说 , 古人以这种悲壮的方式 , 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 最重要的文物就是这艘船 "" 水晶宫 " 玻璃墙外侧 , 不少孩子踮着脚努力想要看清墙里侧的人到底在做什么 , 眼中写满好奇 。 尽管他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中奥秘 , 但难得一见的场景已经深深刻在脑海中 。作为遗址类博物馆 , " 水晶宫 " 的透明设计让大家得以 " 窥见 " 神秘的考古发掘过程 , 实现了设计之初" 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 "的构想 。 站在 " 水晶宫 " 外侧或顶部 , 人们能够清晰看见考古工作者发掘、测量、清洗、装载……发掘出的文物被浸泡在各种溶液中 , 一箱箱在周围摆了好几圈 。 " 很少能看到这么‘原生态’的文物 。 " 一位观看的游客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