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那个舞蹈中的姑娘(图)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那个舞蹈中的姑娘(图)
周毅|那个舞蹈中的姑娘(图)
本文插图

第一次见到周毅 , 是32年前 , 在85级王秋波那里 。 秋波是复旦大学著名吉他手 , 在他那里经常能遇到各种爱好文艺的人 。 那一次 , 周毅好像就是来找他商量文艺演出的事 。 我当时对秋波说:你看你一个大老爷们儿 , 却有一个妩媚的名字;人家那么好看的女孩子 , 名字多么英气风发 , 你俩换换?后来才知道 , 爽朗的不仅是周毅的名字 , 更是她说话做事的风格 , 还有她的笑声 。
不久 , 我和秋波在相辉堂参加演出 , 我的节目是与外文系郑春华合作小提琴吉他二重奏──古诺《圣母颂》 。 郑春华拉小提琴 , 我弹吉他 。 在后台遇见周毅 , 她参加一个中国舞的群舞节目 。 她看到我 , 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 , 可能是为了那身打扮 。 那晚周毅的舞姿 , 也永久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 在很长时间里 , 周毅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热情、开朗、爱笑的舞蹈者 。
后来我毕业回南通工作 , 过了两年又考回复旦 。 这时周毅跟吴中杰先生读硕士 , 我的室友巫志南是吴先生的博士 , 周毅常来找他 , 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多了 。 我那时有一台当年罕见的个人电脑 , 沉溺于各种游戏 。 周毅也会兴致勃勃地看一会儿 。 记得我曾经热情地向她介绍我热爱的一个游戏《银河飞将》 , 她也觉得很有意思 。 十多年后 , 周毅还记得这个场景 , 并把我和陈村、方东兴请到“笔会会客厅” , 对谈网络游戏 。
陈思和老师那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报告 , 每次一个学生进行主题发言 , 然后大家讨论 。 有一次轮到我 , 报告的是我的硕士论文 , 内容是西方现代主义在新时期的传播 。 我讲得很认真 , 很投入 , 讲完了鸦雀无声 , 无人喝彩 , 也无人问问题 。 最后 , 是周毅打破僵局 , 问了我一些问题 。 我还记得当时那种感激的心情 。
也是在那段时间 , 我在《上海文论》上读到一篇名为《生死谬悠》的文章 , 写晚明文化 , 文字大气磅礴、飞珠溅玉 , 令我击节叹赏 。 这篇文章署名周毅 , 但我完全没有与那个跳舞的姑娘联系起来 。 后来遇到周毅 , 我向她盛赞这篇文章 , 还开玩笑地说:这个人不会是你吧?周毅回答:就是我 。
她毕业后去《文汇报》做编辑了 , 我还有点惋惜 , 觉得她应该做学术 , 写文章的 。 但是到后来也就不惋惜了 , 她是以另一种方式把她的学术生涯和写作一直延续下去 , 而且不断发展 。 现在看来 , 《文汇报》 , 尤其是“笔会” , 是一个能让她展才的空间 。
这是一个媒体大变局的时代 , 一切都似乎在迅速地电子化 。 传统出版业大旗还能打多久 , 纸媒在数字化时代如何生存?我是一个关注媒体变迁的人 ,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 , 经常会想到报纸副刊的编辑与作者 , 不应该是那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关系 , 而应当是惺惺相惜 , 乃至心心相印 。 有这样的编辑 , 作为作者 , 当然愿意为之写文章啦 , 而且会非常尽力地写 。
我这个人写文章很懒 , 说真的几乎所有拿得出手的文章都是为自己尊重的编辑写的 。 这有点像小时候写作文 , 遇到赏识的语文老师就会水平大涨 , 遇到对不上眼的语文老师就会一落千丈 。 我为周毅写过不少文章 , 都是在她鼓励督促下完成的 。 有一篇叫《新希望》 , 大概是国内最早介绍刘慈欣《流浪地球》的 , 发表在2003年3月的《文汇报》上 。 这个标题是套用了最早的《星球大战》的副标题 , 意思是刘慈欣就像影片中的天行者卢克 , 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 文章在最后说:“从《流浪地球》《微纪元》到《超新星纪元》 , 这个世界已经卓然成形、日趋丰满 。 对刘慈欣 , 我们有大希望 。 ”那个时候知道刘慈欣的人还很少 , 《三体》更是连影子还没有 。 17年过去 , 刘慈欣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