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每种语言都有谐音和歧义,为什么唯独中文有这么多象征和禁忌?( 二 )


如果说所有语言都青睐歧义 , 那么中文对歧义可谓是情有独钟 。 歧义率不太适合在不同语言间进行横向比较 , 因为即便在同一种语言之内 , 不同的字典对字词的义项数量也存在分歧 。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 , 中文的谐音数量着实丰富 。
跟其他很多语言一样 , 英语语素(最基本的语义单位)通常是多音节的 , 比如hippopotamus(河马)、president(总统)、fastidious(挑剔的) 。 但在粤语和普通话中 , 语素一般都是单音节的 。 这些单音节不一定自成一词 , 因为大多数中文词语都由两个或以上的语素构成 , 每个语素就是一个字 。 尽管如此 , 听者必须找对每个音节的含义 , 才能理解整个词的意思 。 而且 , 中文用到的元音和辅音都比英语少得多 , 这就好比在一块面积有限的地皮上盖高楼 , 有限的语音组合就好比地皮 , 而那些丰富的词语含义就只有层层往上累积了 。
【造就|每种语言都有谐音和歧义,为什么唯独中文有这么多象征和禁忌?】语言如何用词语来捕捉现实 , 以及反过来 , 我们继承的母语词汇又会如何塑造我们对现实的看法 。
由于在粤语和普通话中 , 不同的意义通常由不同的字来表达 , 正字法(将口语转化为书写形式)便成为追踪同音异义数量的有效手段 。 研究人员谭力海和查尔斯·佩尔费蒂(Charles Perfetti)分析了180万字的中文文本 , 统计出的4500个字总共只映射到420个不同的音节——因此 , 每个字平均有11个与之同音的字 。 而在佩尔费蒂的英语数据集中 , 即便只看单音节的英语单词——它比多音节单词更容易出现歧义——平均下来 , 每个单词的同音词也不到一个 。
奇妙之处就在于 , 歧义泛滥并未导致中文的交流问题——实验表明 , 根据上下文排除不相关意义时 , 中文的效率丝毫不逊于英文 , 此外 , 不同的音调也有助于区分意义 。 但按照中文书写系统 , 同音异义的多半不是同一个字 , 因此 , 讲中文的人很难忽略语言中的歧义 。
造就|每种语言都有谐音和歧义,为什么唯独中文有这么多象征和禁忌?
本文插图
由于“橙”与“成”同音 , 春节的装饰物中常常可以看见柑橘类水果的身影

同音歧义会让人纠结写法 , 这时 , 它就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 虽然你不太会被“post”一词的义项所困扰 , 但总有那么些时候 , 你会消耗一定的脑力 , 去辨别究竟是“their”(他们的)、“they’re”(他们是)还是“there”(那里) , 以确保拼写与你想表达的意义相符 。 想想每碰到一组谐音词 , 你都要停下来思索一番 , 你就知道 , 做一个中文文盲是怎样的感受 。 无怪乎在儿童学习中文时 , 同音异义字掌握不好 , 成为了判断阅读障碍等问题的有效预测指标 。
这些歧义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中文的体验 , 因为歧义字词可以激活不止一种意思——有实验为证 。 这类实验用到了“语义启动”(semantic priming)的手段 , 即给出其他单词作为语境 , 让受试者判断所示内容是否为真正的单词 。 通常 , 如果事先看到意义相关的单词 , 人们会更快地识别出后续单词——因此 , 在看到“医生”之后 , 再识别“护士”一词 , 相比于看到“桌子”之后 , 再识别“护士”一词 , 前者要来得快 。 当人们听到“bug”这样的多义词时 , 虽然语境只涉及该词的一个义项 , 但人们在识别与“bug”其他义项相关的单词时 , 也会明显变快 。 举个例子 , 在听到“bug”(分别有虫子和漏洞之意)一词之后 , 人们不论是识别“蚂蚁”还是“间谍” , 都比识别毫不相关的“缝纫”(sew)一词来得快 。
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只会在思维中短暂留存——通常人们还没有意识到 , 那些跟语境无关的义项就已经被压抑 。 这使交流得以顺畅进行 , 即便是在歧义丛生的中文里 。 但研究人员发现 , 有的单词特别能导致注意力停留 。 其中一种最抢风头的词 , 就是激发强烈情绪反应的词 , 尤其是含义负面或犯忌讳的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