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摆摊编年史

来源:风财讯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1月18日下午 , 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的陈锡添被临时叫到市委 , 接受了一个特别采访任务 。 23日晚上 , 陈锡添风尘仆仆地重新出现在报社和家中 , 被问及行踪 , 只字不提 。两个多月后 , 《深圳特区报》在一版头条 , 10293字报道了88岁的老人在深圳视察的新闻 。 紧接着 , 《羊城晚报》全文摘发 , 国内主要报纸都在一版显要位置刊发 , 新华社也于30日正式播发了该文 。 《深圳特区报》因此广为人知 , 作者陈锡添的名字也被印刻在中国新闻史中 。几个月后 , 在中国的最北方 , 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市长赵明非一人一早来到了贸易市场 。 他花一块钱买了门票 , 又花两块钱租了个摊位 , 从怀里的布包掏出了全部“家当”:一件夹克、两个饭盒、一套取自宾馆的牙具、一台小收音机和一罐母亲从北京捎来的蜂王浆 。市长摆摊消息“不胫而走” 。 电视台的采访人员来了 , 工商局来了 , 群众也来了 , 众人还不忘帮着市长吆喝:赵市长摆地摊了 , 大家快来买呀 。 跟着 , 警察也来了 , 说要保护他的安全 。人越围越多 , 赵市长见好就收 , 卷起自己的货 , 回去了 。 后来他透露 , 电视台的人其实是他自己找的 。 但这一场“秀”效果很明显 。 一时间 , 整个绥芬河陷入“疯狂” , 除了上学的学生 , 看不到闲着的人 , “都在为边贸奔忙” , 赵明非甚至推出了7小时工作制 , 来方便公务员在业余时间经商 。大家都知道的是 , 绥芬河市成为第一批边境开放城市 。 而鲜有人知的是 , 赵明非是老人的外甥女婿 。老人南巡1年后 , 1993年1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更进了一步 。 这个《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一般小型国有企业 , 有的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 , 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 , 也可以出售给集体和个人 。 ”1993年 , 私营企业一下子从1990年的9万多户猛涨到23.8万户 , 增170% 。新中国摆摊编年史
图片来源:pexels这年10月25日 , 南阳市委书记侯玉德也在市场摆摊卖书 , 引起围观 。 侯玉德练摊的时间比赵明非要长上不少 , 而河南也是当时民营经济跑得最快的省份之一 。在许昌 , 首家职工夜市开办 , 1.6万平方米的大棚内 , 机关干部和在职职工利用夜晚时间从事“第二职业” , 出售各类产品 。 省话剧团副团长、省电视台文艺部主任张泽民 , 离休后和老伴在郑州经三路卖夜餐 , 下午六点到凌晨两点 , 生意火爆 。5月 , 在河南舞阳钢铁厂干了10年的许家印 , 辞掉“铁饭碗” ,揣着一份三十几页纸的简历 , 穿行于深圳的各个招聘市场 , 找到一份业务员的工作 。他在朋友家的走廊住了三个月 , 也不是没有想过先摆个摊平衡开销 。 后来朋友劝他把简历变薄 。 这一招果然有用 , 他很快成为一家叫中达的地产公司的业务员 。 五年后 , 他创办了恒大 。合生创展的创始人朱孟依走的路比较“高级” , 80年代中期丰顺县城商业刚刚兴起 , 他看到当地人习惯沿街摆摊 , 占道经营 , 这使得整个县城更加嘈杂混乱 。 于是建设了一个规范的市场 , 将那些占道经营的摊主全部集中起来 , 既便于管理 , 又能够让政府得到稳定的税收 , 朱孟依得到的回报就是业主的租金分成 。 从这开始 , 朱孟依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原始的地产开发商 , 也正是这次让他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那个老人在深圳讲的那番话 , 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 也改变了许多摆摊人的命运 。 让很多人觉得 , 世界这么大 , 应该去看看 。 当年全国辞职的人 , 超过了12万 。 他们很多人都从摆摊开始了自己的路 。这12万也只是冰山一角 。 有不完全统计 , 那一年 , 下海潮之中没辞职但是办“停薪留职”的人则超过了1000万 。 其中就有那个老人的外甥女婿 , 当年摆摊的赵市长 。练摊是个技术活1980年末 , 19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去了趟当地的工商所 , 领了一个营业执照 , 编号是10101 。 字是用毛笔写的 。章华妹的生意 , 今天看起来寒酸得很 。 就是在自家门口摆个地摊 , 卖一些针线、纽扣一类的日用品 。当时 , 温州的工商局也刚成立 。 工作人员看到章华妹摆摊 , 便告诉她 , 现在做生意放开了 , 可以去领个证 。 她回去和爸爸商量 , 爸爸觉得国家说要改革开放 , 领了应该不会错 。 于是 , 她就去了 , 拿回来挂在家里 。没成想 , 这是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 她成了中国第一个合法的个体户 。 那一年她21岁 。不过 , 她之后的发展 , 其实也就一般般 。 转行做皮鞋失败 , 足足用了两年时间才处理完库存 , 不得不重新做回纽扣;她老公做珠宝生意 , 两个月赔了80万 。 她儿子自己开酒吧 , 压根不想跟着她继续卖纽扣 。摆得早不如摆得巧 。 有几个中年男人 , 摆摊虽然比她晚 , 但摆得成功 。1994年 , 杭州第一家翻译公司——海博翻译社注册 。 当时公司运营起来很艰难 , 每个月的公司收入只有200 , 而房租就要700元 。马云去进地摊产品 , 鲜花 , 袜子到义乌去摆地摊 , 来维持公司的开支 , 用在这个钱维持了3个月 , 公司才开始平衡运营 。柳传志也曾在北京中科院的门前摆起了摊 , 卖的是电子表 , 后来还批发过旱冰鞋、运动裤衩和家用电器 。本来是中科院人事局的干部 , 半路出来创业 , 搞了一家“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 公司赚不到钱 , 柳传志不得不练起了摊 。 这一年 , 他刚好四十岁 。那个年头 , 难的不是找工作 , 难的是摆摊 , 竞争最激烈的也是摆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