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浩说史|衍生于道家文化的意境追求,是怎么改变中国艺术的?( 二 )



明浩说史|衍生于道家文化的意境追求,是怎么改变中国艺术的?
本文插图

法家学说集大成者韩非子对于道家思想有着精辟的理解
在东汉时期的史学大家班固对于道家学说的认识也十分情绪 , 他认为道家就是一种"君人南面之术" 。 在中国古代君主有着坐北朝南的习惯 , 因此所谓的南面之术其实就是用于统治的权术 。

明浩说史|衍生于道家文化的意境追求,是怎么改变中国艺术的?
本文插图

班固认为道家学说就是一种权术
鉴于道家学说在刚刚创立的时候 , 是为了实际的统治所服务的 , 因此其中并没有包含太多的玄学思想 , 庄子的文章中提到的一切神怪轶事 , 也都是为了更好的描述道的本源 。 不过在儒家占据了思想界的主流后 , 其迅速完成了自身的改造 , 成为封建集权社会的优秀统治工具 , 这让道家学说失去了他们最为重要的阵地 。 不过其中蕴含的部分思想在儒家社会体系下却取得了发展的空间 , 道家学说逐渐成为了士大夫阶级避世的港湾 , 这也让其逐渐走进了中国文化界 ,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 道家文化对于意象的影响以及其在美术发展中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中意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 但是其中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 , 那便是"意"和"象" 。 其中的象是很好理解的 , 那就是需要描摹的对象 , 而意的概念则相对复杂 , 它指的是在象之外的精神或者作者真正想要借助象来表达的情感 。 之所以中国文化中会有这样的意象之区分 , 和道家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

明浩说史|衍生于道家文化的意境追求,是怎么改变中国艺术的?
本文插图

古本《庄子》中的黄帝玄珠
在前面我们提到了 , 由于道家文化在政治语境中逐渐失势 , 其发展方向开始向文化领域扩展 , 而其之所以能够获得文人士大夫阶级的欢迎 , 和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 。 前面说到道的形象在道家看来是不可描述的 , 因此庄子只能通过比喻来描述其心中的道 。 在这些描写中 , 最为著名的就是其"象罔"这一概念的提出 。
在《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 他说黄帝在赤水之北丢失了自己的玄珠 , 他通过思考并不能找回 , 向视力奇佳的人寻求帮助也没有找到 。 与其他人进行言语上的交流也没能得到有用的线 , 最后其在"象罔"的帮助下才成果得到了自己的宝物 。

明浩说史|衍生于道家文化的意境追求,是怎么改变中国艺术的?
本文插图

唐朝大臣吕惠卿对于庄子十分推崇
这个故事中 , 黄帝的玄珠其实就是道的代表 , 庄子认为无论是通过智慧 , 还是观察 , 亦或是言辩都是没有办法真正感受到道的 , 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象罔" 。 在这里的象罔其实就是老子之前提过的恍惚 。 象指代着实在的东西 , 罔则代表着虚无的存在 , 这种似有似无 , 在清晰和不清晰之间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象罔了 。 在唐代的吕惠卿《庄子义》中是这么解释这个故事的:"玄珠之为物 , 不可以知知 , 不可以识识 , 不可以言求者也 。 故使知索之而不得 , 则不可以知知也 , 使离朱索之而不得 , 则不可以识识也 , 使诟索之而不得 , 则不可以言求也 。 乃使象罔 , 象则非无 , 罔则非有;非有则不皦 , 非无则不昧;不皦不昧 , 此玄珠之所以得也 。 "

明浩说史|衍生于道家文化的意境追求,是怎么改变中国艺术的?
本文插图

《庄子》书影
而庄子和老子对于象罔等概念的提出 , 为之后的文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 在汉代将儒家文化视为国家正统文化之后 , 道家文化的发展迎来了低潮期 。 直到魏晋时代 , 道家学说的部分思想才终于迎来了再次发展 。 当时由于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之中 , 因此不少文人对于政府十分失望 , 他们选择了避世的生活态度 , 这让他们对于传统的儒家文化以及社会秩序产生了很深的怀疑 , 他们开始重新拾起道家文化 , 这不但指导了他们的人生方向 , 也体现在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之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