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筱米的伴读小屋|走过千山万水的文坛“吃播达人”,记忆最深的还是家乡的味道


文/舒筱米
说到北京 , 人们会想到北京烤鸭;说到武汉 , 人们会想到武汉热干面;说到四川 , 人们会想到四川的麻辣火锅……想到这些美食 , 不禁咽了咽口水 。
似乎人们总是擅长用食物来缩短距离 , 用味觉来代替视觉 。 如果家里有人在外打工或者上学 , 家里人总会时不时寄些家里特制的美食过去 , 什么梅干菜啦、地瓜干啦、咸鸡等等 。 伴随着美食一起寄过去的 , 还有家里人的思念 。 而正因为有了这份思念 , 对于在外打工仔或者是他乡的学子而言 , 这份满载着思念的礼物 , 也慰藉了他们孤寂的心灵 。
汪曾祺先生对于家乡的味道 , 也同样难以忘怀 。 19岁离开家乡 , 来到云南 , 没想到再回故乡时 , 他已经61岁了 。 在离开家乡的50多个春秋里 , 汪老在38座城市中留下足迹 。 每到一个地方 , 他都会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 有关于人文的、有关于历史的 , 还有关于美食的 。
美食这个词 , 似乎天生就刻在汪老的骨子里 , 要说他是文坛最早的“网红吃播达人” , 也不为过 。
在汪老的这本《觅我游踪五十年》里 , 你可以看到关于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饮食文化、草木虫鱼 , 但让人印象最深的 , 还是汪老笔下的家乡美食 。

舒筱米的伴读小屋|走过千山万水的文坛“吃播达人”,记忆最深的还是家乡的味道
本文插图

家乡的美食 , 承载着童年的回忆
在《味里故乡》中 , 江一燕带着我们走进了她的故乡 , 绍兴 。 绍兴有一个有趣的谚语:乌干菜 , 白米饭 , 神仙见了 , 要下凡 。 江一燕说 , 小时候的干菜焖肉 , 就是她最怀念的味道 , 怎么吃都吃不腻 。
放学的路上 , 路边老奶奶架着一口热油锅 , “滋啦”一声 , 几个臭豆腐下了锅 , 散发出臭臭的香味 。 孩子叽叽喳喳挤在周围 , 嚷嚷着“奶奶再多给我一块” , 得偿所愿之后 , 一边开心吃着香臭的臭豆腐 , 一边和同学们肩并肩走回家 。 这样的简单和快乐 , 也许就是孩子们童年最完美的回忆了 。
很多人对于汪老印象最深的童年回忆 , 就是他家乡的咸鸭蛋 。 汪老是这么描写吃咸鸭蛋的过程:
平常食用 , 一般都是敲破“空头” , 用筷子挖着吃 。 筷子头一扎下去 ,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

舒筱米的伴读小屋|走过千山万水的文坛“吃播达人”,记忆最深的还是家乡的味道
本文插图

简单几句话 , 将吃咸鸭蛋的场面 , 活灵活现表现出来 , 让人不由再次钦佩汪老的文采 , 以及文坛“顶流吃播”的名号 。
高邮的咸鸭蛋 , 总是伴着端午节一同出现 。 每当看到咸鸭蛋 , 品尝美味的同时 , 汪老总会想起端午节的小玩意 。 小孩子们吃鸭蛋很小心 , 尽量不把蛋壳弄破 。 这样一来 , 只要清洗干净 , 就可以将晚上抓来的萤火虫装到蛋壳里 。 一闪一闪的蛋壳 , 看上去格外好看 。
小时候 , 都想着能快快长大 , 然而 , 真的长大了 , 又希望自己能慢些变老 。 慢下来的时光 , 能多陪伴父母 , 多陪伴家人和孩子 。 家乡的美食 , 不一样的记忆传承
每当到了元宵节 , 大家都会吃元宵 。 但如果你在南方和北方分别过一次元宵节 , 会发现这两个地方的“元宵”完全不一样 。
北方人叫做元宵 , 而南方人则称为汤圆 。 两者并非名字上的区别 , 连食物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
最主要的区别 , 还是在于制作方法的不同 。 元宵是在做好馅料以后 , 放在糯米粉里边 , 不停的摇晃 , 制作出来的做的馅料一般都是硬的 , 而且也会加入一些果料 。
但是汤圆则是使用水磨湿粉包出来的 , 先和面 , 搓出圆形的剂子之后再放入小块馅料 , 然后再用面团把包裹起来抱紧就可以了 , 馅儿料一般都是黑芝麻馅 , 花生馅儿的 。

舒筱米的伴读小屋|走过千山万水的文坛“吃播达人”,记忆最深的还是家乡的味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