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品堂书院|王羲之行书是力度与风韵的完美结合,它具备了这六点( 三 )



中国一品堂书院|王羲之行书是力度与风韵的完美结合,它具备了这六点
本文插图

孔侍中帖
王体行书用笔有六大特点:
一曰变方为圆 。 在笔画转折处 , 楷书用折法 , 折以成方;王体行书用转法 , 转多成圆 , 且转中隐含折意 , 因而笔画圆健而富于弹性 , 给人以云卷霞舒的艺术感受 。 二曰变长为短 。 在所有笔画中 , 横、竖、撇、捺较长 , 点最短 。 王羲之常常把横、竖、撇、捺等长的笔画变为最短的笔画——点 。 删繁就简的结果 , 不仅使行书变得更美 , 而且书写起来也更加便捷流利 。 三曰变直为曲 。 行书贵在行气贯通 , 筋脉相连 , 如果有过多的横平竖直的长画摆在那里 , 最易截断行气的脉络 。 王羲之常把横画和竖画变斜变曲 , 这样 , 既增加了字的灵动感 , 又避免了 “截脉” 。 四曰变顺为逆 。 王体行书大多数字的行笔顺序是先左后右 , 先上后下 , 但个别字为了行笔的便利 , 改变了约定俗成的行笔顺序 。 五曰变断为连 。 所谓“变断为连”,就是把互相分离的笔画连接起来 。 王羲之有时用明连 , 即用有形的牵丝或游丝把笔画与笔画互相连接起来;有时用暗连 , 即靠无形的笔势使笔画与笔画互相呼应 。 纵观王羲之诸篇行书 , 我们不难发现王羲之更多的是用暗连 , 而少用明连 , 即使用明连 , 也只偶相引带 , 一篇传颂千古的《兰亭序》,只有“於、骸、流、足、丝”等少数几个字用牵丝相连 , 虽然如此 , 仍给人以此呼彼应、一气呵成之感 。六曰变同为异 。 变同为异包含同画异态与同画异法 , 所谓“同画异态”,就是相同的点画或长或短 , 或大或小 , 而形态不同;所谓 “同画异法”,就是相同的点画或藏或露 , 或方或圆 , 而用笔方法不同 。 通过同画变异 , 使笔画显得丰富多彩 。

中国一品堂书院|王羲之行书是力度与风韵的完美结合,它具备了这六点
本文插图

十七帖
王体行书章法亦有六大特点 , 来看看
一曰自然天成 。 传世的王羲之行书摹拓本 , 除《兰亭序》是草稿外 , 其余都不过是亲朋好友间省疾问安的寻常尺牍而已 , 作者不假思索 , 信笔挥洒 , 因势变形 , 妙合自然 。 怀仁集《圣教序》细看每个字都很美 , 但整体却不自然 。 相反 , 《丧乱帖》、《孔侍中帖》并非每个字都美 , 但“因其体势之自然”,“尽万物之情状”,“与天地之化相肖”(王虚舟《论书賸语》),因而整个章法透露出一种“清水出芙蓉 , 天然去雕饰”的魏晋风韵 。 二曰首领尾应 。 所谓“首领”,就是首字领篇 。 戈守智 《汉溪书法通解》说: “凡作字者 , 首写一字 , 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 , 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 。 ”试看王羲之行书帖中的第一个字大都写得字体稍大而笔画略粗 , 如《频有哀祸帖》中的首字“频”,《孔侍中帖》中的首字“九”,都比较粗重 , 确实起到了高屋建瓴、统领全局的作用;而帖中其他字的轻重疏密 , 体势意态 , 也与首字相谐调 。 “尾应”,就是尾字照应 , 一般人往往只注重首字领篇 , 却忽略了尾字照应 。 王羲之十分重视首尾呼应 , 尾字形态的欹正、节奏的快慢都力求与首字一致 , 如《孔侍中帖》首字“九”与尾字“报”眉目传情;《得示帖》首字 “得”与尾字 “首”顾盼生姿 。 所以张绅说: “古人写字 , 正如作文 , 有字法 , 有章法 , 有篇法 , 终篇结构 , 首尾相应 , 故羲之能为一笔书 , 谓 《禊序》 自 ‘永’ 至‘文’笔意顾盼 , 朝向偃仰 , 阴阳起伏 , 笔笔不断 , 人不能也 。 ”( 《法书通释》)三曰和中有违 。 “和”就是和谐 , 就是统一; “违”就是违拗 , 就是差异 。 王体行书章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违而不犯 , 和而不同” 。 以用笔为例 , 一方面 , 像一首歌有一种音调、一幅画有一种色调一样 , 王体行书的每一幅作品都有一种统一的用笔基调; 另一方面 , 在笔调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笔法又千变万化 , 如《兰亭序》的用笔或轻或重 , 或顺或逆 , 有中有侧 , 乍曲还直 , 极其丰富多采 。 又以风格为例 , 王羲之虽然早期、中期和晚期行书风格迥然不同 , 但每一幅作品的风格却是前后统一的; 在整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局部却不尽相同 , 如《得示帖》那么酣畅淋漓 , 而其中 “示、明”二字却显得雍容庄重;《何如帖》那么冷峻含蓄 , 而其中“迟、复”二字却有点神采外露; 《姨母帖》那么素淡古朴 , 而其中“奈、何”却显得泼辣豪放;《平安帖》那么真率自然 , 其中“想、悉”却显得姿媚妍丽 。 四曰虚实相生 。 一般人认为行书艺术是单靠有形的点画来表现的 , 其实 , 这是个误解 。 书法艺术的趣味在很大程度上靠虚的妙造 。 高明的艺术家都善于处理虚实的辩证关系 , 如《频有哀祸帖》笔画重而空白多 , 乃实中有虚;《二谢帖》笔划轻而空白少 , 乃虚中有实 。 《快雪时晴帖》第一行用笔皆重 , 独 “之顿首”三字轻 , 乃实者虚之; 第二行用笔皆轻 , 唯 “果为结”三字重 , 乃虚者实之 。 《姨母帖》字距行距中所留的空白都很少 , 却显得风神潇散 , 乃运实为虚; 《孔侍中帖》字距行距所留的空白都很多 , 却显得神采茂密 , 乃运虚为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