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衣帽间|侠义与尚武:北朝时期的豪侠精神( 二 )


又如 , 东魏时渤海(今河北省景县)人高乾的家族也以侠义著称 。 《北齐书·高乾传》记载 , 高乾父亲高翼“豪侠有风神 , 为州里所宗敬”;高乾本人“少时轻侠,数犯公法 , 长而修改 , 轻财重义 , 多所结交”;高乾三弟高量“招聚剑客 , 家资倾尽” , 因而“乡间畏之 , 无敢违忤” 。
由于高乾家族以“豪侠立名” , 因此便有一大批所谓“率性豪侠”者追随他们 , 这些人后来成了被北齐神武帝高欢利用的一支重要力量 。
与高乾家族同时的赵郡柏(今河北省隆尧县尧山镇)人李元忠也以侠义闻于当世 。 据《北齐书·李元忠传》记载 , 李元忠家族一向富实 , 他的家中有不少人在乡里放债求利 , 李元忠每次知道后就将那些债券烧掉 , 因此乡里人都很敬重他 。

唐宋衣帽间|侠义与尚武:北朝时期的豪侠精神
本文插图

该传又记载道:东魏末年 , “盗贼蜂起 , 清河有五百人西戍 , 还经南赵郡 , 以路梗共投元忠 , 奉绢千匹 。 元忠唯受一匹 , 杀五羊以食之 。 遣奴为导 , 曰:“若逢贼 , 但道李元忠遣送 。 ’奴如其言 , 贼皆舍避” 。
【唐宋衣帽间|侠义与尚武:北朝时期的豪侠精神】这段记载较前述事例更为具体 , 它生动地说明了 , 在政治动荡 , 百姓流离失所无所依从的情况下 , 豪族的侠义作风有时会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庇护作用 。 如此 , 侠义风尚能够提高豪族的威望并为人们崇尚与追求 , 也就不难理解了 。
显然 , 行侠义者除了要有相当的财力、物力外 , 还需要有武功作为资本;况且 , 要担任坞壁那样一种武装自保性质的社会组织的首领 , 也必须具有比较高强的骑射本领 。
所以 , 北方的豪强之中善于骑射者是不乏其人的 。 祖逖就是在习武上下过大功夫的 , 我们从众所周知的闻鸡起舞的典故中不难了解到这一点 。
上述的另外几个侠义之人的武功也是不弱的 。 《北齐书·高乾传》记载:高乾曾“招纳骁勇 , 以射猎自娱” , 他的骑射功夫应该是不差的;高昂则“幼稚时便有壮气 , 长而做傥 , 胆力过人 , 龙眉豹颈 , 姿体雄异” , 而且“专事驰骋 , 每言:‘男儿当横行天下 , 自取富贵 , 谁能端坐读书 , 作老博士也!’”
后来他终于成为高欢手下的一员战将 。 《北齐书·李元忠传》称李元忠“兼好射弹” , 虽然没有具体描绘他的武艺 , 但从他后来随高欢起兵之事来看 , 其武艺也绝非一般 。
此外 , 还有一对兄妹值得一提 , 那就是《魏书·李安世传》中记载的李波兄妹 。 李波是广平(今河北省鸡泽县东南)地区的豪强 , 北魏太和年间他率领他的宗族与相州刺史对阵 , 结果大败官军 。

唐宋衣帽间|侠义与尚武:北朝时期的豪侠精神
本文插图

当时 , 在周围地区的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来赞美他们:“李波小妹字雍容 , 赛裙逐马如卷蓬 , 左射右射必迭双 , 妇女尚如此 , 男子那可逢!”
读过这段歌谣 , 李波小妹的飒爽英姿的神态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 。 李波小妹的武艺竟如此精湛 , 李波及其宗族内的男子便更不待言了 。
大约在北朝时期 , 民间还广泛地流传着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 , 这首诗歌不仅大多数古代文学作品集必得收辑 , 而且如今的学生读本也常常选入 , 它十分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代父从戎的女英雄的故事 。
她“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桥 , 寒光照铁衣” , 哪有一点娇媚造作姿态 , 分明是侠义胜过男子 , 尚武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形象 。 木兰的故事是否虚构 , 当时是否确有其人 , 以及她属于哪一个民族等等 , 已经很难考证清楚了 。

唐宋衣帽间|侠义与尚武:北朝时期的豪侠精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