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衣帽间|侠义与尚武:北朝时期的豪侠精神


01 北朝时期豪侠组织的形成
永嘉(307-312)之乱以后 , 北方社会陷入长达百年的战乱 , 彻底地破坏了中原地区秦汉以来建立起来的行使基层行政权力的乡亭组织 。 但是 , 没有能破坏掉自然形成的宗族组织 。
宗族组织能够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长期的战乱 , 使北方地区生产凋敝 , 交通阻塞 , 交换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 只有自然经济能够适应这一状况 。 而宗族组织正是植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 , 因而能赖以保存下来 。

唐宋衣帽间|侠义与尚武:北朝时期的豪侠精神
本文插图

同时 , 在基层行政制度暂时出现空白的情况下 , 汉族地主阶级必然要利用宗族组织 , 以其作为继续维持封建统治的工具 , 而农民为了不致于在战乱中转尸沟壑 , 也不得不依靠宗族组织的保护 , 这就使宗族组织不仅没有破坏 , 反而强化起来 。
宗族组织的强化 , 有利于豪族势力的发展 , 因此 , 地主豪强往往以宗族为基础 , 去扩展自己的势力 , 从而形成为宗主豪强 。
在没有一个长期存在的中央统一政权 , 没有较长时期的安定的社会秩序的情况下 , 宗族会在自然条件良好 , 适合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的一定的区域内组合成为一种半封闭式的社会 。
不仅如此 , 为了抵御北方各游牧民族势力的不断携掠和其他汉族军事集团势力的骚扰 , 宗族组织往往还会建坞筑壁 , 组织武装自保 。 于是 , 在北方广阔的原野上便星罗棋布般地出现了大量的坞壁 。

唐宋衣帽间|侠义与尚武:北朝时期的豪侠精神
本文插图

坞壁模型
当时 , 江淮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汉族地区都布满了坞壁 , 其中尤以今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等省为多 。 据《晋书·慕容廆载记》记载 , 后赵时期 , 新兴、雁门、西河、太原、上党 。 上郡等地有垒壁三百余处;前燕时 , 冀州郡县有堡壁百余 , 众至十余万人 。 而《晋书·荷坚载记》也记载 , 前秦时 , 仅三辅地区就有坞壁三百余所 。
坞壁内的人数 , 少则几百家 , 多至几千家 。 大大小小的坞壁还相互勾联 , 在较大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坞壁群 , 成为北方地区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
坞壁的领袖 , 即坞主 , 或由宗主豪强自封 , 或由他们互相推举而产生 。 他们在坞壁内建立起“号令不二 , 上下有礼 , 少长有仪”的封建秩序 。
当然 , 要建立一定的秩序 , 除了要利用宗族制度与宗族观念 , 利用坞主的权势与财力外 , 还要求那些担任坞主的豪强具备相当强的凝聚能力 。 而在乱世之中 , 具备这种凝聚能力者常常是那些所谓的豪侠人物 。
这样 , 在北方社会上就逐渐地盛行起豪侠精神了 。 02 豪侠精神的两个方面:侠义与尚武
爱行侠义的最典型例子 , 是后来力主抗击北方游牧民族势力掳掠的英雄祖逖 。 《晋书·祖逖传》中记载得很明了:“逖轻财好侠 , 慷慨有节尚 。 每至田舍 , ………散谷帛以周贫乏 。 乡党宗族以是重之 。 ”又称:“宾客、义徒 , 皆暴桀勇士 , 逃遇之如子弟 。 ”
有的宾客、义徒因故被官吏逮捕 , 祖逖就想方设法去解救他们 。 由祖逖的事例不难看出 , 慷慨轻财、周济贫困、遇下人如子弟、见危难相救等这些都属于当时所谓的侠义行为的范畴 。

唐宋衣帽间|侠义与尚武:北朝时期的豪侠精神
本文插图

祖逖 , 闻鸡起舞的典故就来源于他
在战乱时期 , 侠义行为是颇能笼络人心的 。 祖逖原居范阳道县(今河北省滦水县北) , 西晋亡后才率领乡党宗族南迁 。 后来 , 祖逖能够以其乡党宗族为核心 , 聚集一支强劲有力的抗击后赵的力量 , 与他平时能行侠义的作风是有很大关系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