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码头再陷假货风波:用户投诉不断,平台监管遭质疑( 二 )


在物流及技术方面 , 洋码头重金自建官方物流贝海国际 , 消费者可实时查询清关的全程状态 , 杜绝"第三只手"拆包;同时 , 平台会利用大数据监管体系甄选海外正品 。
对于用户普遍质疑的买手资质问题 , 洋码头相关负责人曾表示 , 买手入驻洋码头平台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核认证机制 , 包括但不限于买手身份认证、海外信用证明等材料审核 , 通过不定期的海外商务拓展回访来保证身份、信用认证资质实时更新、有效 , 并根据买手的最新情况做相应调整 。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 洋码头的种种举措并没有很好地堵上假货漏洞 , "买手制"这一模式更是暗藏猫腻 。 近两年 , 洋码头频频被曝出"买手资质作假"、"店铺可买卖" 。
据了解 , 新京报一名采访人员曾在洋码头卧底当买手 , 其通过一位澳大利亚的朋友在注册了洋码头海外买手账号 , 通过审核后开了一家专营澳大利亚代购的网店;之后 , 这名采访人员将国内价值400元的高仿包寄到澳大利亚转一圈之后 , 就能在洋码头卖出7000元高价 , 暴露出平台的监管程序如同虚设 。
此外 , 据北京商报2019年7月报道 , 某第三方平台存在公开售卖洋码头买手店铺的现象 , 售价在1.5万-2.5万元不等;买家能买到任何国家"包年审"的洋码头店铺 , 缴纳完店铺保证金后就能直接进行售卖交易 , 后期还能购买"刷粉"和"运营指导"服务 。
采访人员发现 , 这种"买卖店铺"乱象目前依然存在 。 在闲鱼平台上 , 有帮注册洋码头私人店铺或收洋码头买手店的交易 , 更多是转让各国洋码头店铺的交易 。
|洋码头再陷假货风波:用户投诉不断,平台监管遭质疑
文章图片

用户质疑洋码头监管不到位 , 正品承诺或成空谈
从行业层面看 ,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 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在政策鼓励、新兴市场开发等助力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预计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的用户规模将达2.11亿人 , 同比增长41.6%;同期交易规模将达12.7万亿元 , 同比增长17.6% 。
不过 , 在2020年第一季度期间 , 中国跨境电商在疫情影响下受到一定程度冲击 , 消费红利较2019年同期明显下降 。 在这一特殊环境下 , "正品"依旧是跨境电商用户考虑的核心;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 有72.7%的受访用户认为 "正品保障"是他们选择平台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 。
对于有着正品承诺的洋码头而言 , 其未曾料到的是 , 随着跨境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 , 以及买手团队的不断扩大 , 与该平台售假相关的消费投诉却与日俱增 。
根据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年全国跨境电商TOP10消费投诉榜》 , 洋码头以0.737的综合指数排在第6位 , 在用户满意度方面落后于考拉海购、蜜芽、小红书和寺库 , 获"谨慎下单"评级 。
|洋码头再陷假货风波:用户投诉不断,平台监管遭质疑
文章图片

据采访人员了解 , 近期有多位用户诉称 , 洋码头对买手商家及产品质量的监管并不到位 。 当消费者对商品质量提出质疑后 , 洋码头的买手商家大多会找理由搪塞甚至直接不予理睬 , 而平台客服也存在偏袒买手、不受理用户投诉的情况 。
为了解洋码头平台如何对商家货源、买手资质进行监管 , 以及平台如何处理消费者投诉等问题 , 采访人员尝试与洋码头官网留下的电话号码联系 , 但电话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
对此 ,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麻策表示 , 跨境电商行业的货源问题最为核心 , 而消费者自行鉴定的成本往往较高 , 一般人不会轻易尝试 , 建议消费者利用好相关法律条款保护自身利益 。 例如 , 对于满足"七天无理由退换"的商品 , 消费者收到货后若对商品质量有疑义可申请退换;若明确商品质量存在问题 , 还可以向消协或当地监管部门投诉或举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