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拉古之惑|柳如是| 电影、影评、肖像、丹青、传记及小说( 六 )


易代政治的出处进退、诗酒风流的拿捏节度 , 题材的一大一小 , 要想处理得较为混溶自然 , 实非易事 。 这不仅考验导演、编剧 , 更考验着整个剧组对电影的基本把握、理解和定位 。 如何规避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如何摆正意识形态的恩怨交织?如何理解民族大义的大是大非?如何理解个人命运的恩怨沧桑?一系列的艺术思考和影视化呈现 , 均不可小觑 。 这一点 , 电影《柳如是》的处理基本上是成功的 , 也是技巧的 , 更是艺术的 。 以电影结尾为例 。 历史上的柳如是的晚年相当悲苦 , 如果照直实录 , 电影的思想震撼效果很容易落入“仍旧如此”的宿命感慨 , 而在发人深思的力度上大打折扣 。 目前的电影结尾处理 , 采取了虚化的、穿越时空的演绎技法 , 通过一次现代生活中以柳如是为主题的画展收束全剧 , 既有将历史上的柳如是故事演绎戛然而止的效果 , 也有出入古今、亦虚亦实的朦胧美 。 这一艺术手法 , 不可不谓机智 。 不仅如此 , 此类处理手法 , 更让电影《柳如是》在诸多纠结不清的问题上倍显大气 , 符合整部电影拍摄的初衷 , 更彰显出了一种胸襟广阔的基本历史识见 。
当然 , 电影《柳如是》并非十全十美 , 尤其是人物角色的体味与演绎上 。 也许是对角色的驾驭 , 演员在手眼的融合上未能面面俱到 , 总让人觉得略欠火候 。 例如柳如是的扮演者万茜 , 可以说她非常的入戏 , 特别是在明清易代之后 , 她能把柳如是感情的起伏、矛盾的心态处理得丝丝入扣 。 但遗憾的是 , 万茜饰演的柳如是 , 对柳如是的风尘生涯的体会相当不足 , 对柳如是的明清思想史上的奇崛意义理解不够到位 , 于是在演绎过程中 , 自然就没有将柳如是那种既有风尘女子的俗气 , 又有不甘堕落平庸的巾帼豪气表现出来 。 况且 , 柳如是的意义 , 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有阮大铖、钱谦益等一帮明清官宦士大夫衬托 。 正是因为有太多的“本该如此而如彼 , 不必如彼的却又如此”的错位与对比 , 才使得柳如是成为秦淮八艳中的奇女子 。 万茜的演绎无疑有其细腻入微的成功的地方 , 但的确也有诸多的稚嫩之处 。 因此 , 在电影《柳如是》中 , 总令人觉得清纯有余而老辣不足 , 柔弱有余而强悍不足 , 也因而让人感觉柳如是似乎不是烟花巷中的奇女子 , 而是冰清玉洁的小家碧玉 。
钱谦益的扮演者秦汉 , 也是如此 。 作为一代文宗 , 自然诗书满腹 , 经纶在手 。 但钱谦益所以会“失节”而又反复 , 自然难以简单一笔带过 , 更不能因其后来的“反清复明”的“义举”而推却他前面的“失节”之耻 。 为此 , 对钱谦益的刻画和表现 , 起码在其性格的庸俗、懦弱和犹疑方面 , 缺少应有的反思和表现 。 如果说“过犹不及”算得上是艺术原理之一的话 , 那么 , 较之于柳如是“高雅”方面表现上的“过” , 那么钱谦益的“卑俗”的刻画就是“不及” 。
不仅如此 , 诸如此类的问题 , 在郑大木、陈子龙、黄宗羲、冒襄等人物的塑造上 , 都存在程度不等的表现 。 虽然像冒襄这个人物 , 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不过几秒 , 却让人感觉是为了出现而出现 。 好的演员和好的电影 , 应该是每一秒都是必要的 , 每一秒也应是追求精彩的 。 正如惊鸿一瞥、回眸一笑 。 伟大的艺术 , 往往就在那不经意的瞬间 。
总而言之 , 感气相投 , 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 , 雅俗便能共赏 , 这便是电影《柳如是》成为一部好电影的原因 , 也是根本 。
注释:
①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
②刘斯奋:《白门柳》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
③恩格斯:《致斐·拉萨尔》 , 《马克思主义文论选》 ,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 柳如是 人物山水册
叙拉古之惑|柳如是| 电影、影评、肖像、丹青、传记及小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