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尊贵会员后,我怎么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了?

开了尊贵会员后,我怎么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了?
01“3分钟的歌 , 配15秒的广告”当代免费用户明白自己“白嫖”的空间注定会越来越小 , 但还是忍不住在体验被伤害之后奋起反抗 。比如前两天突然被骂惨了的“QQ音乐中插广告”事件 。有网友吐槽称 , 自己听歌时遇到了强制播放语音广告的情况——正听着自己精心安排的歌单 , 突然一个陌生的声音在耳旁开始口播 , 而且还无法取消或跳过 。激烈的声讨后 , QQ音乐回应称这是在小部分非绿钻用户中进行的灰度测试 , 在两首歌之间为用户推荐由“常听歌手”录制的新歌推荐 。开了尊贵会员后,我怎么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了?
听上去像个好事儿 , 但是效果事与愿违 。从碰到这种情况的用户反馈来看 , QQ音乐推介的时候似乎也并没有让用户得到“你好懂我”的惊喜 , 反而因惊吓带来反感的居多 。无法跳过的情况 , 更是让推荐页面上的“会员免广告”五个字出现得那么意料之中——不过又是熟悉的套路罢了 。开了尊贵会员后,我怎么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了?
开会员免广告 , 对于2020年的现代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无论是免费APP、手游、视频网站 , 几乎都是让你做选择:要钱还是要时间?喜马拉雅、蜻蜓FM等音频类软件上 , 在播放间隙插广告的功能也不是新鲜事 , 经常能看到用户在吓了一跳之后愤而吐槽其推荐不合时宜 。开了尊贵会员后,我怎么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了?
开了尊贵会员后,我怎么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了?
这次QQ音乐让网友如此愤怒 , 大概本质上还是因为这种推广形式真的太冲击一般人的听歌习惯了 。网上看综艺、电视剧时 , 中间也经常有小剧场类广告 , 但用户一般有选择快进的权利;而且 , 十几秒的时间在长内容四十分钟到一两个小时的总时长里 , 显得并没有那么突兀 。但三四分钟一首歌和15秒广告的时长对比 , 就会让这种被打扰的不适感被放大很多 。开了尊贵会员后,我怎么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了?
“连这儿都能塞广告”才是抱怨中的重点 。当然 , 真的那么抗拒的话 , 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放弃抵抗 , 顺应付费潮流便可一劳永逸 。但你会发现 , 这次对QQ音乐的抨击中不乏绿钻用户的声音 , 他们听说这个消息之后也非常愤怒 , 直言“真敢这么搞 , 那我不续费了” 。这波突如其来的声讨潮 , 或许也是因为中国用户对音乐APP的会员制度“积怨已久”——这VIP , 开不开都有108种方法让你闹心 。从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两大巨头展开你死我活版权大战的那一天开始 , 用户就一直面临着两个主要困扰:VIP才能收听的范围一步步扩大;买了VIP之后 , 歌单却“灰了” 。前者的痛点是自己穷 , 但后者更让人生气 , 仿佛网购途中快递被偷 , 花钱买了个寂寞 。开了尊贵会员后,我怎么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了?
一位确保自己听歌万无一失的硬核用户手机必备但即使买全了VIP后 , 国内音乐用户也并没有像Apple Music或Spotify用户一样得以畅听无阻 , 反而时常面临要“重复花钱”的情况:有些歌手的新专辑 , 有着“VIP+购买数字专辑”的双重门槛 。 为一首歌要花不止一笔钱 , 尽管折算下来价格并没有什么稀奇 , 却让人产生一种交过路费的错觉 。而且 , 是否欣赏得来一首歌曲是个人主观问题 , 但它的消费却是一锤子买卖 , 买了觉得难听也无法反悔 。像游戏平台steam会设置一定条件内的退款机制 , 保障人们的“反悔权”;有些音乐APP的“试听功能”却憨到只给你播放最开头 , 碰到前奏特长的 , 根本听不出个所以然 。这种体验更让人总觉得钱花得惴惴不安 , 且后悔的时候会显得尤为后悔 。开了尊贵会员后,我怎么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了?
一来二去 , 不难发现一种奇怪的趋势:虽然知识版权不断在我国被普及 , 越来越多人明白这应当是一种付费购买的服务 , 却总觉得这钱花的让人心里膈应 。不开会员 , 骂骂咧咧 。 开了之后 , 还是想骂骂咧咧 。这不止发生在音乐APP上 , 几乎每个要为内容购买会员的平台都正在遭遇用户不情不愿的抱怨 。到底是谁做错了?02比花钱更疼的 , 是钝刀子割肉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 , 国内的内容付费制刚刚起步四五年 , 付费率等数据还远低于国外同类型的平台 。比如 , 尽管2019年第四季度QQ音乐的付费率终于提高到了6.2%(2018年同期只有4.2%) , 但和Spotify等国际巨头相比依然少得可怜 。财报显示 , 就连优爱腾这样的大厂也还在不断探索能够盈利的商业模式 。在用户的亲身体会中 , 这种探索的确是一步步发生的 , 也非常像是平台一步步“逼”你不得不掏钱 。开了尊贵会员后,我怎么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了?
尽管中国用户的付费意愿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培养成 , 但经历了这一切变化的用户 , 难免觉得自己好像总是在一步步“退让” 。插播广告这种极度影响体验的推广方式让那么多人生气 , 大概也是因为人们觉得 , 挤压到这地步真的有点“过界”了 。促使用户去付费所采取的手段 , 界限在哪儿当然很难界定 , 但国内用户这几年确实经常在最终决定付费前 , 一步步经历糟糕得没有下限的用户体验 。看剧前的广告 , 从15秒到30秒到60秒 , 如今120秒几乎成了标配;网盘对普通用户的限速 , 低到只有个位数KB/秒 , 更无语的是所谓的“开会员提速”不过是把人家的网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


推荐阅读